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促進鄉村旅游消費 釋放更大扶貧效能
——業界熱議國辦《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
發布時間:2019-01-16 08:54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19-01-16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消費扶貧中的作用給予了肯定,並開辟專門章節部署“大力促進貧困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系列舉措。《意見》的出台再次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帶來重大利好,“旅游消費”作為消費扶貧的“生力軍”將釋放更大扶貧效能。

  發揮旅游扶貧優勢

  《意見》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消費扶貧中的作用給予了肯定,《意見》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著力推動貧困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制約消費扶貧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推動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融入全國大市場,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旅游消費扶貧是消費扶貧的重要方式,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麗雲認為,其一,旅游消費扶貧是帶動性更強的扶貧方式,旅游者在貧困地區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消費,對貧困地區關聯產業發展有積極的帶動作用。其二,旅游消費扶貧是“授人以漁型”扶貧方式,隨著旅游者的到來,外界的新鮮思維、觀念也會隨之而來,有助於潛移默化地改變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貧困人口通過參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也能學習新的產業技能。其三,旅游消費扶貧是扶貧效果更好的扶貧,旅游消費產品是附加值更高的產品,能夠為農戶帶來更高收益。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旅游管理博士生導師何建民也認為,具有旅游能力的人一般具有較好經濟條件。扶貧旅游消費涉及餐飲、住宿、購買農產品等綜合消費,消費金額較大。另外還可以將學生的研學旅游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農村、農業、農民,又可以讓他們獻上自己的愛心,陶冶道德情操,多數父母也支持小孩參加“扶貧獻愛心旅游”。

  共促產業提質升級

  《意見》開辟專門章節部署“大力促進貧困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質升級”,提出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服務能力、做好規劃設計、加強宣傳推介四大措施。

  對此,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何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細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落實好《意見》,需要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跳出傳統旅游工作觀,以更全、更實的方式來落實旅游消費扶貧:一是“因地制宜”,基於當地特色來實現旅游消費扶貧,如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戶外素質拓展訓練基地﹔二是“承上啟下”,扶貧一線欠缺對政策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而“各級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大專院校、城市醫療及養老服務機構”等欠缺消費扶貧渠道,二者之間需要“承上啟下”。總之,旅游消費扶貧不能單靠某一個部門來實現,文化和旅游部門要發揮平台作用,搭建集合多方力量的平台。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表示,推動旅游消費扶貧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同時發力,其中政府無論是在頂層規劃設計還是在“真金白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長期以來的基礎設施短板和公共服務差距隻有在政府主導下才有可能調動力量加以補齊。當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隻有市場和企業力量的介入,才能夠真正實現旅游提質升級。而作為最實際的參與主體,鄉村居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主動參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市場需求提供可供選擇的產品服務,同樣十分關鍵。

  完善利益分享機制

  《意見》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實化相關政策舉措,營造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良好氛圍。要完善利益機制,提高貧困人口在農產品銷售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中的參與度。

  對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玲強談道:“我在對貴州黔東南州郎德上寨的調研中了解到,當地旅游發展起步較早,在完善利益機制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如引導幫扶貧困戶開辦農家樂、民族工藝品店,從事蠟染、刺繡、苗族服飾租賃和攝影等。全苗寨農民都參與歌舞表演,其中包括貧困人口約98人,實行按勞分配,一場表演收入5元,每人每月可增收100元到300元。郎德旅游公司還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其中包括貧困人口約10人。我認為,提高參與度是完善利益機制的關鍵,貧困戶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不具有優勢,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參與機會,包括用工機會、旅游接待機會、銷售攤位等。”

  對於完善利益機制,吳麗雲建議,一要通過制度設計,將貧困人口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數量比例、崗位類別等納入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確保貧困人口的參與度﹔二是構建農村合作社、農民互助組織等,由相關機構統一整合貧困戶資源,設計好利益分享機制,保障貧困戶的可持續收入﹔三是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開發中,優先使用貧困人口的土地,讓他們從中受益,形成穩定收益。李志剛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