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依托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開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管理辦法》發布之前,文化和旅游部已陸續公布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實驗區已經進行了不少文旅融合的探索實踐。相關專家表示,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完全可以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先行區,推動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和合共生、相融相盛。
保護升級旅游助力《管理辦法》提出,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植於特定地域社會人文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活態的集體實踐。非遺失去了特定的環境,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空間和土壤。”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認為,“《管理辦法》的出台,標志著國家對非遺管理從項目化、單一化到整體化,這不僅是管理思維的更新,更是治理方式的飛躍,對於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講師張柔然表示,目前,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管理是分離的,國際上正積極探索將兩者結合。
《管理辦法》強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實物、場所保存利用良好,其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良性發展空間”,有利於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管理,具有國際前瞻性。
談及旅游將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注入的動力,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教授厲新建表示,對於非遺保護而言,旅游最大的意義就是帶來了持續的客流,把現代社會的活力持續地注入非遺傳承之中。將非遺保護傳承職責與旅游結合最好的方式是,將非遺傳承人及其作品引入旅游景區、旅游特色小鎮,一方面讓非遺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另一方面也為這些旅游空間帶去全新的吸引物。
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郭娜認為,旅游開發可以促進非遺價值挖掘,經過旅游開發,一些非遺可以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者積極關注文化品位、非遺保護,客觀上有利於非遺傳承和保護﹔旅游開發把文化價值較高的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產生經濟效益,進而為非遺保護提供資金保障。
先行先試融合探索
此次《管理辦法》的出台是對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據悉,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也設立了146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各地已有不少好經驗好做法,其中也包括很多文旅融合的探索實踐。
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於2017年1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設立。河南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介紹,寶豐縣位於中原腹地,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當地積極推動文旅融合,設立非遺展館,為旅游業注入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支持鄉村展示館、傳習所提高品質,豐富鄉村旅游內容﹔把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讓游客獲得多方面體驗﹔組織非遺傳承人和非遺項目進景區展演,支持特色非遺衍生品進景點、進賓館,滿足游客購物需求。
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文廣新局文化遺產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0年5月設立以來,實驗區堅持把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發展、精准扶貧緊密結合。大力開展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重點支持土家族舍巴日和苗族趕秋節。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建立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搭建傳統工藝振興平台,促進非遺融入生活。
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於2010年6月被列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象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象山縣將“海洋漁文化”視為城市名片,融入鄉村振興、旅游發展、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象山縣積極恢復非遺街區、建設非遺館,設立非遺傳習所、生產性保護基地,開展民族民間傳統節慶活動,一方面大力拓展非遺傳承傳播空間,另一方面把非遺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滿足游客需求。
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於2012年設立。殷紅梅介紹,多年來,實驗區創新“民族文化+”理念,以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產業化轉型為導向,推進地域文化資源品牌化、資產化,使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態的多民族傳統文化在多領域、多層面充分展現,推出文化旅游精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形成了支柱產業,實現了惠民富民。
適度開發守好底線
對於如何更好地讓《管理辦法》落地,進一步守好文化生態保護的底線,殷紅梅建議,要系統地研究非遺保護與保護區建設的內在機制,進一步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遺產資源生存狀態、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及保護效果進行准確評價﹔要合理區分保護層次,明確資源管理主體,制定區劃分類管理規定﹔要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提高民眾參與程度,增加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張柔然認為,《管理辦法》在落實過程中應強調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融合發展,要強調當地居民的主體作用,將文化生態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護、整體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要根據不同類型的非遺採取針對性措施,實現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要兼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發展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要妥善處理保護區內跨行政區域管理體制問題,協調各個相關者參與保護管理工作。
厲新建認為,保護區內的旅游開發要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視為發展主體而不是資源載體﹔不要在封閉模式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是應該將這些遺產融入現代人內在的體驗追求和旅游生活之中。
河南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表示,在非遺資源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非遺環境的原真性,在原汁原味上倡導與時俱進,不能為迎合旅游開發而變味。
湘西州文廣新局文化遺產科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不能將非遺從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剝離出來,切忌原住民遷出,同質化商家充入,成為千篇一律的“古城”。象山縣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則表示,要調動群眾在文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的參與性。(王洋 李志剛 郭子騰)
上一篇: 國家文物局文博書畫院在京成立 |
下一篇: 促進鄉村旅游消費 釋放更大扶貧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