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10日,話劇《溫暖的味道》作為“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參演劇目,在北京中央歌劇院首演,引發熱烈反響。
該劇由中國煤礦文工團、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這部鄉土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品是如何以蘋果之名講述鄉土中國故事的?記者從主創團隊那裡捕捉到3個關鍵詞:蘋果的周期率、新鄉土審美主義、人和土地的關系。
蘋果的周期率
8月29日,話劇《溫暖的味道》總策劃、藝術總監、主演,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靳東在首演發布會上說:“這是一部鑲嵌在形式感裡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我們想講述的,不隻是蘋果的周期率,也是人的周期率,是事物的周期率。我們想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具體的故事,更是一次關於時間的對話,一次關於新與舊的碰撞。”
“劇中有這樣的台詞:種蘋果40年,人這一輩子80年,窯洞一住上百年,涌動的黃河水千千萬萬年。這部話劇不僅僅講述蘋果的故事,更是突出了時間的寄托、空間的寄托、人的命運的寄托,希望觀眾能夠在故事裡看到某些自身生活的軌跡和體驗。”該劇文學指導、導演,一級導演王延鬆說。
“蘋果是一個時間的象征,它會誕生,它會衰亡,但它會有新的品種、新的技術,它會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新的蘋果。蘋果是不會消失的,隻有蘋果的品種在更新換代。人也是這樣的。我們的文明也是這樣。”青年編劇施懿展說,當她在陝北看到欣欣向榮的蘋果樹,和當地種蘋果的老把式多次長談,她理解了“蘋果的周期率”,找到了創作的內核。
“話劇《溫暖的味道》改編自2018年拍攝的同名電視劇,但最後隻保留了劇名、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點,人物關系、故事全不一樣了。”施懿展告訴記者,電視劇的故事發生在脫貧攻堅接近勝利的最後階段,而話劇把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之後、向鄉村全面振興目標邁進的這個階段——人們過上了小康生活,不再為了幾口吃的而操勞,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施懿展介紹,話劇《溫暖的味道》要講的是這個階段人的困惑、思考和選擇。以“陝北蘋果”作為創作意向,可以很好地展開這個主題——老蘋果樹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但它到了衰果期,後面的路要怎麼走?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主人公孫光明(靳東飾)出現了。
新鄉土審美主義
話劇《溫暖的味道》中,黃河沿岸的塬底下村因蘋果歉收,人們漸漸對種蘋果失去信心。村支書郝鳳仙(劉敏濤飾)曾嘔心瀝血幫助村民一起建立蘋果產業,如今卻急於賣出低品質的蘋果應付上級的考察。第一書記孫光明帶著新種苗和新技術想要幫助塬底下進行種植產業升級,他的推新之路卻遇到重重阻礙,與郝鳳仙等人多次發生觀念上的沖突……最終村民們重燃希望,共赴美好生活。
“這雖然是一部鄉土題材的作品,但是它很‘不土’。現實題材戲劇不能隻是當下物象的描摹和搬演,我們在舞美方面很大膽,它有土的味道,但是在審美的意義上來說,它運用的手段是非常現代的,我們要用最好的戲劇語言演出活生生的人。”王延鬆說。
在靳東眼中,王延鬆是“擁有高度美學和詩化風格的導演”。受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文主義世界暢想”的啟發,王延鬆提出了“新鄉土審美主義”的創作思路,用極具現代感和審美化的手段來表現故事。
“比如下冰雹那場,我們要放雹彈,三四十個演員一起出場,我讓他們每個人頭上都要有家伙什兒,盆呀、鍋呀,很熱鬧。由下冰雹事件引出全劇的一個重要話題,突出了懸念和戲劇性。”王延鬆說。整部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細節,讓不懂種蘋果的都市人也能看懂,看得饒有興趣。而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派來參演的演員團隊,為演出增添了地方特色和亮點。
首演之後,話劇《溫暖的味道》將於10月陸續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以及2024首屆江蘇大劇院戲劇節演出。
靳東說,希望把這個鄉土中國的故事帶到更多城市的劇院當中去,帶到更多小地方,比如縣城、鄉鎮,甚至農村。因為重回鄉土,就是走進未來。
據了解,已經有觀眾買齊了北京、上海、西安、南京4個城市的演出票。“跟著話劇去旅游”或將為文旅市場增添新熱點。
人和土地的關系
靳東介紹,主創團隊多次前往浙江、陝西鄉村體驗生活,他自己更是在陝北待了8個月。“每天腳踩著厚厚的黃土地,日子一長,人就有了一種沉靜、踏實的感覺,這不是在城市裡、在辦公室、在會議室能體驗到的。”他說,“我感受到了人和土地的關系,也感受到藝術作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見證和記錄。作為藝術創作者,我們應該扛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去講述時代的精神風貌、社會風氣和人文風尚。”
“回到土地,我們才知道土地是最赤誠的,因為他知道生命的來去﹔我們才能感受到草木正在新生,美好正在萌芽。我們才能理解,渺小如麥芒的我們,夢卻可以做得很大。”話劇《溫暖的味道》宣傳文案中的這段話特別打動人。
“我的爺爺奶奶輩在農村長大,之後來到城市﹔我的父親是在城市長大的﹔我是真正出生在城市的孩子。今天,我去回望我的家鄉、回望鄉村,甚至走到了我們中華文明誕生的黃河邊上,我在想,我和家鄉、和土地之間的牽絆是什麼?”施懿展說,任何一個人,即使你生長在城市,你也洗不脫你的根,而你的根就扎在那些誕生你文明的地方。這就跟蘋果是一樣的。
施懿展表示,悠久的農耕文明裡誕生出中國特殊的鄉村文化。郝鳳仙代表了從農耕文明走來的一代人,他們身上擁有堅韌、勇敢、不屈的品格,也有落後、短見的一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混合體。你不能用貶低、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個漫長的農耕時代,而且你也不能把那些短見的東西拋之腦後,當它不存在。孫光明代表的是年輕一代,他8歲離開鄉村,多年後重回鄉土。他要用新的觀念、新的科技沖刷這片古老的土地。
“孫光明和郝鳳仙之間是有沖突的,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走向和解。孫光明要和解那些舊式的東西,就像我們這些年輕人,我們走回自己家鄉的時候,要學會和解那些我們不理解的東西﹔而郝鳳仙和村民們要理解孫光明,隻有新的東西進來,才會迸發出新的活力。這個故事最終講的就是新、舊觀念的和解。”施懿展說。
“經歷了足夠的時間沉澱,再加上這麼多優秀的藝術家,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呈現出一部特別好看,既有深度又耐看的作品。如果能夠讓來自不同圈層的觀眾都真正感受到我們的表達,能夠勾勒出大家對於家鄉的文化想象,能夠喚醒人類和土地千百年的深沉情感,能想起我們每個人還能為自己的家鄉做些什麼,我覺得這個戲就成功了。”靳東說。(張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