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日前,由梅蘭芳紀念館和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辦事處聯合主辦的“京劇發祥地”系列活動之“在什剎海遇見梅蘭芳”,在位於北京中軸線北端的舊鼓樓社區公益小劇場舉辦。
此次活動在梅蘭芳先生的代表作《貴妃醉酒》(選段)中拉開序幕。這部由梅蘭芳自1914年起整理加工的劇目,化俗為雅,把楊貴妃的失意與惆悵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劇場面積不大,結構緊湊。演員和觀眾近在咫尺,精彩的演出讓台下叫好聲不斷。
活動設置了京劇導覽和互動環節,成為一大亮點。“我們來擺一個楊玉環的造型,左腳在前,右腳在左腳後側,腳尖點地,重心向前……把重心調到左腳上來,身體往前,不要往後仰。”觀眾興致勃勃地上台體驗,戲曲演員劉振耐心地給大家做指導。
“我們的活動是在北京中軸線上舉行,再來講講身體的‘中軸線’,京劇裡稱為‘子午相’,從眉心、鼻子、前胸一直到腳尖,連在一條線上,便是我們身體的‘子午相’……”劉振講得仔細,觀眾聽得認真,台上互動的三位觀眾也把動作做得有模有樣。
《霸王別姬》開演之前,劉振先介紹了其中的幾個看點:“當虞姬面對項羽的時候,她表現出很好的狀態,而背對項羽時又會暗自神傷落淚。這時就用到了京劇中的‘打背躬’,如同電影鏡頭的切換,我們看演員如何表達這種情感……”劉振不僅講解了每個經典劇目的故事,還對京劇裡不同人物角色的手勢、動作及其特定意思進行了解讀。
參加活動的群眾中有老年人、小朋友,還有很多年輕人。現場的每一位參與者化身為戲中人,體驗京劇的身段之美、韻味之深。什剎海社區的居民張女士說:“我退休以後經常參加社區活動,這次活動特別有意義。主辦方還組織大家上台互動,我也跟著學唱了兩句。希望社區以後多開展這樣的活動。”
本次活動除了精彩的演出,還把京劇“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大家聽。不僅把京劇帶到群眾家門口,更讓京劇走進群眾心裡,尤其是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京劇、愛上京劇。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李立中表示,在紀念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之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公益性演出的形式,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送到群眾身邊。梅蘭芳紀念館與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及北京京劇院等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協調演員演出,通過創意內容和創新形式,為觀眾帶來精彩的交流與互動體驗。
“我們要走近大眾,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我們編排節目時特意做了安排,既把典型的劇目奉獻給觀眾,同時也普及京劇常識。”李立中說,“現場觀眾高漲的參與熱情,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
舊鼓樓公益小劇場是今年啟用的新址,小劇場的品牌已有15年歷史。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悅軍說:“我們致力於將豐富的文藝演出融入居民生活。依托小劇場平台,吸納高品質、受歡迎的藝術演出形式,將傳統藝術送到居民家門口,讓群眾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李立中告訴記者:“梅蘭芳紀念館與街道、社區的合作是長期的。我們計劃將演出錄制下來,在社區和其他場所播放,實現以點到面的全面開花。”
據悉,“遇見梅蘭芳”品牌活動已有4年歷史。除了在梅蘭芳紀念館內演出外,還走向了更廣闊的公共空間,包括校園、景區及社區等,通過“此刻愛上京劇”“梅蘭芳的化妝匣”及“游園尋梅”等子項目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廣京劇藝術。未來,梅蘭芳紀念館也會在體制機制上持續改革創新。李立中表示:“我們將簡化相關程序,力求在公眾或學習單位提出需求後,經過嚴謹研究,實現更為直接、高效的對接與服務。除了關注紀念館內部環境的優化與提升外,我們將積極拓寬視野,不僅面向北京市民,還要將目光投向全國乃至海外,把梅蘭芳先生的經典劇目和他的精神品格推廣到全國,並走向世界。”
“咱們以後加強合作,歡迎你們多帶優質節目來。”“好!我們梅蘭芳紀念館將於9月中旬再次開館,到時歡迎你們到館裡參觀。”活動結束後,徐悅軍和李立中還在籌劃著後續的合作,期待帶給社區居民更豐富的文化產品。(李榮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