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梅蘭芳紀念館
梅蘭芳紀念館
為讓西方看懂京劇 梅蘭芳准備了七年
發布時間:2025-02-28 12: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28
  2月裡,惠風和暢的一天,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陸續迎來眾多訪者,有步履緩慢的老者、結伴而行的中年夫婦、手持相機的年輕人……
  2024年9月,梅蘭芳誕辰130周年之際,紀念館完成了修繕改造提升,以嶄新面貌向社會公眾重張開放。重張後的梅蘭芳紀念館推出常設展覽“最美奮斗者——梅蘭芳藝術人生展”,客似雲來。
  在展覽“傳播﹒文化使者”板塊的訪美部分,一張舊照片引人注目——身著大衣、頭戴禮帽的梅蘭芳倚靠在輪船欄杆上,雙手自然下垂、交叉疊放在手杖上,目光從容溫和卻似乎充滿憂思。正是這艘名為“加拿大皇後號”的輪船,載著梅蘭芳開啟了他1930年訪美演出序幕。
  此時的他,在想什麼呢?
  1930年1月18日,梅蘭芳從上海乘輪船離開碼頭,開始了他的美國之行。這一行前期歷經七載籌備。談起這段佳話,不得不先提到一個關鍵人物——齊如山。
  齊如山曾留學歐洲,學習和了解了大量西方戲劇知識。回國後的他潛心於中國戲曲的研究與改良,並在與梅蘭芳結識後為其編創了大量新戲。
  早在1915年,齊如山就幫助梅蘭芳編創了他的第一出古裝新戲《嫦娥奔月》。該戲創新舞台、創制舞蹈,一經上演便獲得了大眾和輿論的贊譽,當時駐中國的美國公使保羅﹒芮恩施在看完這出戲後也是贊不絕口。
  1919年,即將完成在中國的公使工作返回美國的保羅﹒芮恩施,在餞別會上發表臨行演說時表示:“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並且表演他的藝術,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結果。”
  齊如山對此頗以為然。他深信:“中國劇可博得美國人的歡迎,並且可在世界上佔一席之地,梅蘭芳的藝術也可得到歐美人士相當的贊許。既然有這兩點可以相信,那麼他若到美國去表演,當然能夠成功,既能成功,對梅君、對中國劇、對兩國國民的感情,三者必都有極大益處。”
  彼時剛在日本成功完成公演的梅蘭芳得知此事後也怦然心動。在齊如山的鼓勵和游說下,梅蘭芳對將中國傳統京劇推廣到世界有了更為長遠的打算。
  1923年前後,梅蘭芳一行人正式進入訪美前期籌備工作。在之後的7年多時間裡,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1930年訪美行前籌得了15萬美元,供出國演出、游歷考察之用。款項的確定,為梅蘭芳訪美演出在經濟上鋪平了道路。
  籌款之余,行前宣傳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首先,齊如山帶領團隊先編寫了一部《中國劇之組織》,裡面詳盡地介紹了京劇的唱白、動作、衣服、盔帽、胡須、臉譜、砌末、音樂8個方面的知識。整部書共六七萬字,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為了讓外國人更加順利地通讀了解,齊如山又找自己的女兒幫忙繪制書中關於戲曲的插畫,共計16幅,基本涵蓋戲曲的各個方面。
  接著,團隊又籌備編寫一部梅蘭芳的傳記,當時設定全書分為七章,包含梅蘭芳的家世、京劇旦角的起源和地位、梅蘭芳的創作及在中國戲曲中的地位、梅蘭芳在國際上的交往和影響等內容。全書4萬余字,又加上了許多照片和書畫。
  最終,團隊決定,將《中國劇之組織》和《梅蘭芳傳》合印成一冊,書名就叫《梅蘭芳》。
  此外,梅蘭芳的訪美團隊還特地編寫了一百余篇臨時送往各報館進行宣傳的文字,同時為梅蘭芳編寫了幾十篇講話稿,用於接待新聞記者。
  這些書籍和文字對梅蘭芳的訪美之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較於文字,更能給大眾以直觀感受的,還是圖畫和照片。基於這樣的初衷,梅蘭芳的訪美團隊開始在展現中國戲曲藝術概貌的圖譜繪制上下起了功夫。
  在整理的過程中,團隊選出了對於戲曲必不可少的幾部分,分成15類,共計近二百卷軸、一千九百多幅圖畫,這些圖畫全面展示了有關中國戲曲的劇場、行頭、古裝、冠巾、髯口胡須、扮相臉譜、砌末兵器、樂器宮譜以及身段舞譜等內容。
  身段舞譜是整個圖譜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今,梅蘭芳紀念館專門在館內南院將訪美圖譜的部分圖畫還原成一比一的比例進行展覽。直至今日,這些圖譜對京劇乃至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全面而直觀的介紹,仍然很難超越。
  如何讓觀眾接受中國戲曲裡的唱腔,訪美團隊有妙招。
  團隊商議,把預備演出的幾場戲編成五線譜,讓外國人先看譜,可以在一些西方樂器上先試著彈奏聽聽,等到他們逐漸熟悉和習慣後,就自然容易入耳了。
  為此,團隊首先聘請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和笛師馬寶明,把各戲的唱腔先編成工尺譜,接著又請來當時中國知名的民樂音樂家劉天華,請他將工尺譜翻譯成五線譜……
  經過七八個月的往復修正,一部《梅蘭芳歌曲譜》才算大功告成。全書共分兩冊,一冊為傳統京劇工尺譜,另一冊為西方五線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用西方五線譜記譜的中國京劇曲譜集。
  在訪美演出劇目的安排上,梅蘭芳和訪美團隊也費盡了心思。
  在訪美前的7年間,梅蘭芳和他的團隊向那些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以及熟悉國外情形的留學生請教,哪些劇目適合在國外演出。因為許多長久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已經熟悉了中國的文化和習慣,所以團隊把重點放在了初次來中國的外國訪客身上。他們把外國人愛看的戲列成一個單子,並且根據觀眾的喜愛程度投票。
  經過五六年的統計,最終確定了一些受到外國人青睞的劇目,這既包含梅蘭芳所主演的《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劇目,還包括《群英會》《空城計》《捉放曹》等其他劇目。
  在確定這些劇目後,為了能夠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欣賞習慣,齊如山又對這些劇目進行了重新整理。西方演出一般很少超過兩個小時,所以當時團隊就商議安排在美國的演出每天晚上不超過兩個小時,共安排三出戲,頭場和末場由梅蘭芳演出,中間穿插一場其他劇目。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觀眾換換口味,另一方面也可讓梅蘭芳不至於太累。
  對於訪美演出所演劇目的說明,團隊也是煞費苦心。
  為了讓西方人看懂京劇到底“演的是什麼”,訪美團隊在寫劇目說明時格外詳盡:戲的大概歷史情形,所演片段是整出戲的哪一段,一段唱詞、一段念白是什麼意思,角色的動作身段是什麼含義等。這樣一來,看戲的人更加省力且更加容易了解和領會。當時就此總共編寫了三四萬字,翻譯成英文,印成了一本本小冊子。
  當然,訪美團隊的准備工作還遠不止這些。
  從出國前半年開始,團隊就經常舉行小講座講述外國的情況,包括禮儀、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項以及吃飯穿衣等。與此同時,團隊還請人教授英文。這樣的排練,也持續了近半年的時間。
  在京劇服裝、樂器、舞台設計、劇場的布置等方面,訪美團隊做了精心籌備,意在給前來觀劇的美國人以鮮明的“中國”印象。不僅梅蘭芳的行頭是全新制作的,就連其他角色穿戴的服裝也是量身定做的,材料全部使用中國的繡花綢緞,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國傳統藝術特色的。
  經過近7年的准備,梅蘭芳訪美的籌備工作基本上完成。1929年11月,梅劇團正式對外公布了訪美演出消息。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反響。
  1930年2月17日,梅蘭芳正式開始了他在紐約的公開演出。
  當晚在紐約四十九街劇場,開演之前,總導演張彭春首先用英文做“導賞”,說明中國戲曲的組織、特點、風格以及一些動作身段所代表的意義。整場演出由梅劇團到美國後特別邀請的華僑楊秀主持,演出每個劇目之前都先由她用英文對劇情進行講解。
  梅蘭芳在紐約首次亮相的第一出戲是《汾河灣》。為了讓美國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劇情,劇團把這出戲的名稱改為《一隻鞋的故事》,將重點放在了薛仁貴回家後發現妻子床下有一隻男人的鞋子從而產生疑心的這個噱頭上,讓美國觀眾很自然地融入劇情當中。
  演到最後一出《刺虎》,梅蘭芳身著華麗的宮裝,戴著熠熠生輝的鳳冠登上舞台。曲終之後,舞台上燈光大亮,當時已是深夜11點,但台下沒有一個人離開座位,他們拼命鼓掌,想再次目睹這位“東方美人”的尊容。梅蘭芳著戲服來到台前,行著中國傳統的萬福禮向台下致謝,等卸妝之後穿著長袍馬褂再次上台時,台下再次瘋狂了。
  誰也沒有想到,剛才還是婀娜多姿、發出柔聲細語的東方美女,竟然是一位英俊瀟洒、風流倜儻的帥哥。台下的許多觀眾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紛紛上台向他獻花,光花籃就有50多個。梅蘭芳抱著20多束鮮花,還有人不斷地往他懷裡送花,結果應接不暇,拿了這個,掉了那個……
  訪美之行不隻演出,文化交流更是重點。
  此次訪美期間正處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梅蘭芳先後訪問了西雅圖、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演出72天,演出反響越來越好。不僅如此,美國各地政界、演藝界、學界以及僑界人士都與梅蘭芳進行了交流和會晤。
  到達洛杉磯的當晚,梅蘭芳應劇場經理邀請參加一個酒會。酒會邀請了許多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大明星卓別林。在經理的介紹下,兩人正式相識。
  卓別林說:“您的大名我早有耳聞,今日真是幸會。想不到您這麼年輕,就享此大名,真是讓人羨慕。”
  梅蘭芳看著面前這位風度翩翩的紳士,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他在影片裡的形象:“十幾年前我就在銀幕上看到過您,您的手杖、禮帽、小胡子和大皮鞋真有意思。剛才看到您,我簡直認不出來。因為您的翩翩風度與舞台上真是判若兩人!”
  二人因為都對自己的藝術有著很深厚的理解和體驗而打開了話匣子。梅蘭芳說,卓別林在無聲電影中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展現劇情、打動觀眾,這也正是京劇演員在舞台上所面臨的課題。卓別林對梅蘭芳了解並欣賞他的表演感到非常高興。
  之後,他們又聊起了京劇中的丑角,這是卓別林很關心的話題,因為丑角的表演與他的表演有著相似之處,都含有滑稽的喜劇色彩。可惜這次梅蘭芳一行所演出的劇目,隻有《打漁殺家》中的師爺是丑角,卓別林不免有些遺憾。
  梅蘭芳表示,希望卓別林有機會到中國訪問,那時一定能看到很多丑角的表演。卓別林欣然答應。6年後,卓別林果然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與梅蘭芳再次相逢,把酒言歡。
  訪美期間,梅蘭芳還被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分別授予文學博士頭銜。這兩個博士學位不僅是對梅蘭芳個人的認可,更是對中國京劇藝術的褒揚。
  如今在梅蘭芳紀念館展廳的訪美之行的照片牆上,鑲上相框的梅蘭芳持博士學位證書照的老照片,庄重而又意義非凡。這張照片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它記錄了梅蘭芳將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到美國的歷史時刻。
  庭院裡的老樹搖曳枝丫,梅蘭芳紀念館又迎來了幾位新的到訪者……(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