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資源送進蒙古包 創新服務引關注
發布時間:2013-09-02 09:24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3-09-02

  20138月中旬,《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中央媒體派出記者赴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走基層,對文化共享工程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重點創新服務項目“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實施情況進行了採訪報道。 

  822日,《人民日報》刊載題為《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後一公裡”——從“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通訊稿。報道通過記者的實地走訪,從烏拉特中旗牧民烏日娜一家與“數字資源走進蒙古包”工程的故事談起,以鮮活的事例記錄了這一工程對農牧民家庭、老人、回鄉大學生、中小學生等群體生活帶來的改變和影響。草原牧民群眾從對工程滿腹疑惑到積極支持,從被宣傳到主動並熟練使用工程各類資源豐富日常娛樂、獲取科技知識,通過共享工程工作人員因地制宜創新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設施設備、數字資源基礎,破解基層尤其是偏遠牧區文化供給受限的難題,豐富牧區文化生活、廣泛傳播科技信息,切實改變當地農牧民生活的文化生活面貌,努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將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務融入農牧民的日常生活中。 

  同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欄目以《內蒙古首創並實施“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為題對工程也進行了報道。通過對該項工程的緣起、實施方式等介紹和農牧民使用情況的考察,對文化共享工程這一創新基層服務模式給予了大力肯定。文章發表後,第一時間被人民網、中國日報、東方網等多家媒體轉載,獲得了較好的反響。 

  20128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部門根據當地特殊的地理人文條件,在現有文化共享工程網絡架構和服務模式基礎上開展“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作為發展中心“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通過在鄉鎮(蘇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設立大型的“一級數字加油站”,在離文化共享工程各級站點較遠的定居點(嘎查)建立“二級數字加油站”,在分散的游牧點由移動數字加油員設置移動便攜式加油站的三層級管理模式,利用無線WiFi技術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無網絡覆蓋的農牧民群眾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數字文化服務。目前已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等6個地區開展了試點工作,可提供1500余小時精選視頻資源、5萬余冊電子圖書、3000余部有聲電子資源,其中包括蒙文視頻600小時,蒙文電子圖書百余部。 

    “數字資源走進蒙古包”對提升邊疆地區數字文化服務覆蓋輻射能力、推動少數民族語文數字資源翻譯建設等方面有著重大示范意義。接下來,文化共享工程將進一步總結媒體、公眾對“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反饋和建議,深入挖掘工程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維護民族地區社會穩定促進邊疆經濟發展方面的潛力,為工程的進一步推廣做好宣傳工作。(來源: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