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共享工程積極構筑固邊惠民的數字文化長廊
發布時間:2014-06-03 10: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6-03

    對於家鄉,內蒙古人總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他們對故鄉的感情——那裡是“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如今在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者的努力下,今天的內蒙古大草原分外迷人,家鄉的阿爸額吉也能隨時隨地上網瀏覽新聞,與外地游子視頻對話了。消弭數字文化鴻溝,讓邊疆與世界同步,讓文化引領邊疆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這是文化共享人共同的心聲。

     5月19日至21日,由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發展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包頭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試點現場工作會”在包頭召開,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包頭市委書記王中和出席會議。文化部辦公廳、人事司、公共文化司的有關負責人也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還有來自18個邊疆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的負責人,以及部分省市文化廳的特邀代表。

    除了會上的討論與交流,21日與會代表又馳騁300多公裡奔赴包頭邊境沿線的基層連隊、達茂旗滿都拉鎮文化站和吉忽倫圖嘎查(村)實地考察了內蒙古的“數字文化進蒙古包”項目。通過考察,代表們對內蒙古開創性地運用無線局域覆蓋技術服務邊疆百姓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一項目不但打通了常見的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梗阻現象,而且服務方式靈活、投資成本低、提供的資源多且更新迅速,適合在各地推廣。共享工程吉林省分中心負責人鮑盛華說,此次現場工作會讓大家對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有了新的認識,相信有一天在吉林的邊境線上也會呈現“山山金達萊,村村建長廊”的景象。

    啟動文化長廊建設 消除盲點固邊惠民

    空中翻書機、公共文化一體機、包頭市公共文化服務連鎖樣板間……19日,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成果展在包頭市圖書館開展。有一人高的公共文化一體機吸引了很多人圍觀,這是發展中心研發的一個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新生兒”,其薄薄的外殼下裝有海量的數字資源,輕點屏幕即可查看電子書、音頻、視頻,也可用手機與其無線連接下載你喜歡的資源。一位前來參觀的包頭市民感慨地說:“科技改變生活,這樣時尚現代的閱讀設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此次成果展,隻是發展中心開展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所展示的內容不過是冰山一角。

    我國是一個邊海防大國,陸地邊界線和大陸海岸線總長4萬余公裡,與20多個國家接壤、海域相鄰或相向,沿邊沿海有18個省區市,居住著46個少數民族,多種語言、文字、習俗並存,人文背景各異。由於邊疆地區存在著多民族聚居、地廣人稀、交通與通訊不便等狀況,相較其他地區,其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覆蓋輻射能力還處於較低水平,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為此,發展中心在文化部的指導下,於2012年組織實施了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

    開展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目的就是在我國沿邊沿海的1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於已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通信技術,進一步整合資源,提高配置標准,消除盲點,構建環繞我國邊疆地區的功能完備、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打造邊疆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加快推進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有利於共享工程服務在邊疆地區落地,整體提升共享工程數字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2013年初,發展中心在黑龍江、內蒙古、新疆、雲南、山東5個省(區)正式啟動了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試點工作。4月,發展中心在海南省三沙市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暨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南海第一站——文化共享工程三沙支中心,並向駐島部隊贈送了相關設備和數字資源﹔5月,內蒙古啟動“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試點工作,通過設立不同類型的“數字加油站”,實現邊疆地區尤其是偏遠牧區的數字文化資源共享。隨後,雲南將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與中國文化網絡電視、“農文網培學校”相結合,為邊防官兵和基層群眾提供集成化的數字文化服務﹔黑龍江制定並實施《邊防駐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實現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邊防哨所全覆蓋﹔山東與武警邊防總隊聯合實施“萬裡海疆﹒萬裡書香”項目,在全省邊防轄區開展建設試點﹔新疆在北疆邊境對25個文化共享工程鄉鎮服務點進行提檔升級,建設“新疆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中心”,通過專題培訓提升邊疆文化隊伍服務能力。這些做法,有工作手段的創新,有服務平台的創新,有服務模式的創新,也有服務內容的創新,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鮮經驗。

    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充分肯定了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他強調,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是我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促進文化共享工程深入發展、提升數字文化服務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有效覆蓋、維護邊疆地區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緊貼實際和百姓需求 創新服務俯身為民

    “讓我們把信息高速修到您的家門口。” “我是一名山東人,數字文化進蒙古包,我也參與了。”在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成果展現場,參加“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的建設者們寫了這樣令人感慨的心聲。在一年多的建設過程中,這些工作人員行程4萬多公裡,已在邊疆15個旗縣,建設18個一級數字加油站、2個二級數字加油站、110個移動數字加油站,讓十幾萬農牧民受益。

     我國邊疆地區地域遼闊,歷史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社情民情復雜。為了使試點工作取得成效,發展中心在啟動之初就通過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方式,統一認識、統籌規劃、協調推進,並要求各試點單位能夠創新服務方式、轉變工作作風,依托實地走訪調研,因地制宜地對接百姓需求,通過實施精准投放,確保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在各試點省區市中,內蒙古首創實施的“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是一大亮點,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文化部和發展中心的關心和支持,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曾帶隊赴內蒙古杭錦後旗和烏拉特中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指導。

    內蒙古地理環境特殊,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自治區級行政區,國境線長達4200公裡,沿邊境線設18個旗縣、28個鄉鎮,全區人口2489萬,近1000萬農牧民生活的地方遠離城鎮、遠離人口聚居區。這些區域網絡覆蓋面少,農牧民幾乎沒有獲取網絡信息的途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內蒙古分中心創造性地啟動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該項目的具體做法可概括為:建三級加油站,實現服務無盲區,即通過無線WiFi和他們自主研發的移動數字加油站一體機,在互聯網可到達的鄉鎮設立大型一級數字加油站,在互聯網無法接入且牧民相對集中的定居點建立二級數字加油站,對於因游牧而居住分散的牧民則採用一種便攜、可移動的小型三級數字加油站技術。每級加油站都是一個知識信息集散中心,存有2TB至4TB的數字資源,居民隻要手持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在1公裡至5公裡范圍內,可不受時空制約、24小時免費下載蒙漢雙語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巫志南說,萬裡邊疆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這些地區採用一般的文化服務方式成本大、有效覆蓋率低,難以長期奏效。因而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群眾文化需求特點,應用數字網絡技術,靈活採取有線傳送、網絡覆蓋、小型無線發射裝置、數字文化資源包等方式,直接把文化資源、產品和服務送到邊疆。內蒙古採用小型無線發射裝置,在有線、無線網絡難以覆蓋的大草原,就近為農牧民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成本較低、靈活方便、服務高效,受到了農牧民的高度稱贊,為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級站點建設是整個工程的基礎,能否形成互聯互通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直接影響今後網絡運行的質量和服務效果。內蒙古分中心工作人員按照前期選點、基礎施工、設備安裝三個步驟穩步推進。在前期選點過程中,他們通過實地走訪,選擇有責任心的農牧民家庭建立二級和三級站點,以保障今後設備的保管和24小時開機運行﹔設計制作了標准的天線、天線支架並採用了先進的防雷技術,以保證設備和農牧民使用時的安全。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國新說,“數字文化進蒙古包”是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創新實踐典范。它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項體現現代公共文化理念的服務創新,它依托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通了常見的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梗阻現象,使公共文化服務的泛在、隨身、全天候變為現實。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而是引領和順應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方向,創造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真正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徑。

    不僅是文化惠民工程 更是富民固邊工程

    21日,與會代表走進包頭吉忽倫圖嘎查進行實地調研,當地牧民用聖潔的哈達、香甜的美酒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自從去年“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落地這個有三四十戶人家的小村落,牧民們的生活便有了變化。童拉嘎(音)大嬸家的蒙古包後面設有一個高約10米的鐵杆,上面裝有大功率無線WiFi,輻射距離可達1公裡至3公裡,24小時不間斷運行。童拉嘎家距離公路較近,很早便開了一家牧家樂,“過去風一大便收不到電視信號,晚上客人們都沒有什麼娛樂,現在有了這個鐵杆杆,大家能下載個節目看看,挺好。”其實,改變的還不僅這些。

    因為看到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在文化惠民、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對其的支持力度日漸加大,甚至把它納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比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於2013年10月將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納入《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實施方案》中,力圖依托內蒙古分中心打造的文化平台,構建一個集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等六大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內蒙古分中心的工程師馬利軍在童拉嘎家的羊圈前,向與會代表演示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現已具備的食品溯源功能。手持掃描儀,輕掃羊的耳標,其產地、出生日期、毛色、吃過的飼料、打過的疫苗,以及聯系人及電話便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另外,登錄“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金融板塊,農牧民足不出戶就可輕鬆完成貸款業務。如果想求醫問藥,在千裡之外便可查知呼和浩特知名醫生的出診時間和所在的醫院。

    除內蒙古外,新疆、雲南等地也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實踐。比如,共享工程雲南省分中心在開展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時,通過實施“文化富民服務農業”,開辦了甘蔗、煙草等各類種植培訓班40多場次,並向境內外種植戶宣講相關政策,增加了邊民的經濟收入。

     據悉,未來文化部將依托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積極協調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爭取將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納入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規劃,納入城鎮化建設、扶貧、援疆、援藏工作規劃,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准化試點工作,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邊海疆1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數字文化長廊全覆蓋。

     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步子不會停信心不動搖

    21日,與會代表走進包頭距邊境線僅2.1公裡的某邊防哨所,這裡常年由12名士兵駐守。走進哨所的學習閱覽室,迎面便能看見一個公共文化一體機,這是發展中心剛剛捐贈給他們的。這個哨所的士兵大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一名士兵在這裡一般會駐守12年,這裡遠離城市,生活很單調,我喜歡動漫、愛看動作片,聽說通過這個一體機能下載,真的嗎?”一位名叫柴源的士兵說。在現場,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詳細聽取了戰士們的需求,想著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自啟動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受到了邊疆人民的擁護和肯定。在包頭滿都拉鎮綜合文化站,一位名叫張嘉錦的年輕人說,自從文化站有了無線WiFi,由於鎮域面積不大,現在鎮裡的居民在家就能用手機上網了,大城市的人可能也享受不到這一福利。在鎮上,代表們還遇到了一位來自額爾登敖包嘎查的“數字加油員”阿古達木,每隔半個月他就會被村民們催促著到鎮上下載新的資源,“雖然路遠了點,但沒辦法,孩子們喜歡,老人們也惦記著。”

    李國新說,萬裡邊疆既是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又是文化建設、服務和傳播盲點較多的薄弱環節。怎樣在萬裡邊疆構筑起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固邊惠民的文化長城?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從構筑國家安全體系、維護文化安全的意義上說,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角度說,這是以現代傳播方式促進全覆蓋、以數字化促進均等化的成功實踐﹔從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方式、手段創新的角度說,這是突破單一行政區劃服務單元、資源建設和服務提供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的可貴探索,因此更應該想方設法把好事做好。

    巫志南說,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是保障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改善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該項目的實施,對於提升邊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增進文化價值認同、筑起更加穩固的文化長城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同時,萬裡邊疆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與周邊國家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交往十分頻繁,應用數字網絡技術,提高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水平,既可以豐富文化供給,又能夠促進文化的多樣與繁榮,還可以提高我國文化在周邊地區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與會代表在小組討論時也表示,在成績面前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下的不足,比如多民族語言資源仍然匱乏,隊伍支撐還比較薄弱,服務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共享工程新疆分中心負責人歷力說,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戰略要地,邊境線長達5700多公裡,居住著維、漢、哈、柯、回、蒙等13個世居民族,邊境區域實有人口500多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22%。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制約,新疆的文化長廊建設還有許多不足,但不管困難有多大,我們抓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的目標不會變,步子不會停,信心和決心不會動搖。

    據悉,接下來,各地分中心會按照文化部的要求和發展中心的統一部署,重點探索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建設、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相結合的路徑,打通平台建設、資源建設和服務推送三個關鍵環節,努力推進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取得實效,把文化資源和服務送到邊疆的農村、山寨、草原、海島,讓邊疆人民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各種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