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文化共享工程運用新媒體加強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5-08-25 09:21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08-25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平台傳播先進文化的“新媒體”工程,具有內容豐富、輻射面廣、傳播快速、服務便捷等優勢。近年來,共享工程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圍繞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積極開展宣傳服務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理想信念、形勢政策教育,成為唱響和諧文化主旋律、營造積極健康思想輿論氛圍的重要陣地。 
    推進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整合。自2007年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頻道開設“文化共享”專欄以來,共累計制播節目約703小時、908部/集,節目內容涵蓋文化專題片、紀錄片、舞台藝術、講座、電影等。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與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在基層站點建設、數字資源建設、組織服務、基層站點隊伍培訓等方面全面共建共享,已經聯建了70萬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達到了黨員干部經常受教育、基層群眾長期得實惠、文化共享工程基層網點數量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的目的。 
    利用黨員教育系列平台開展宣傳教育。積極創新黨員干部學習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文化共享工程專欄、手機報、遠程教育“學習港”等平台開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等欄目。同時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展示的平台優勢和新媒體服務優勢,線上線下互動結合。例如在“頌歌獻給黨”群眾歌詠活動中,通過開辟網上專欄,網絡提交歌詠作品視頻,吸引了各地267個報名作品。 
    組織建設紅色資源。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配合國家重大主題,建設紅色文化資源。截至目前,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約1500部,制作“光輝歲月”系列動漫、“雙百人物”動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期間,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主題紅色歷史動漫,定制抗戰音頻資源1200小時,舉辦相關宣傳推廣活動,並指導各地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如陝甘寧邊區紅色記憶資源庫、湖南紅色記憶資源庫、湖北紅色記憶資源庫等。自2007年起,文化共享工程還承擔了中組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專題教材制播工作,獲得中組部肯定。 
    拓展黨建工作外宣渠道。發揮服務網點和資源優勢,承辦了文化部網上黨校的建設工作。同時,運用新興技術手段服務“兩會”,如2015年“兩會”期間,文化共享工程重慶市分中心運用移動閱讀、二維碼等新技術,為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提供了無紙化、數字化、專業化的信息服務﹔福建省分中心在“兩會”駐地提供了電子觸摸閱讀機、城鄉24小時自助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驗與展示系統“文化一點通”以及個性化APP等﹔浙江分中心在會場醒目位置安放了“浙江文化通”宣傳大屏機,實現了使用個人移動終端訪問數字文化服務平台瀏覽文化信息、使用數字資源、獲取各類服務的目的。 
    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維護自身文化權益的意識逐漸增強。相比之下,文化共享工程的軟、硬件服務,無論是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水平上,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運用文化共享工程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健康協調發展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黨史黨建相關內容還不夠豐富,運用新技術新應用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任務還相當艱巨。下一步,文化共享工程將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發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開放性、多元性、創新性優勢,以提高效能為目標,從整體上謀篇布局,聚合各方面力量,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工作機制,推動各部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納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當中,爭取以免費或者優惠的價格獲取各方資源,不斷豐富資源總量。通過整合黨員宣傳、教育資源等紅色資源,進一步拓展服務外延,豐富服務內涵,推動全社會黨建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形成完整、有力、高效的黨建服務網絡。 
    完善惠及全民的服務網絡體系。結合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積極推動先進文化在鄉鎮、社區的傳播,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內容健康、方便快捷的文化資源產品和文化資源服務。利用最新技術手段,提高數字資源向基層傳輸的效率和能力,使最鮮活的黨員宣傳、教育培訓等紅色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廣大基層群眾服務。加快建立資源需求反饋機制,使資源的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的需求。通過不斷研究、創新技術服務模式,為廣大基層群眾帶來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貼近的服務。 
    形成獨具特色的資源供給體系。樹立精品意識,提高資源質量,增強資源內容的吸引力。加強資源建設的針對性,進一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提高文化共享工程各分中心、各地文化(群藝)館在地方特色資源建設中的參與程度,建設更多適用性更強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庫。突出資源建設重點,創作和提供符合群眾需求、體現黨建特色的優秀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務供給能力,並最終形成比較豐富、完善而又有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供給體系。 
    打造上下貫通的服務平台。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六級服務網絡設施設備,構建標准統一、上下聯通的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台,實現數字資源和各類公共文化應用的統一管理、調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的採集分析。通過在文化主管部門、公益文化服務單位、數字文化社會供給單位、普通用戶之間建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生態圈”,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教育提供隨身服務、海量資源、專題特色應用及互動交流等。 
    培養高技術水平的工作隊伍。重點做好基層工作隊伍的培訓培養。針對新技術發展趨勢,研究制定相應的培訓規劃,促進文化共享工程培訓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為運用新媒體開展黨建服務提供必要保障。同時,建立公共文化隊伍建設統籌機制,做好人才的引進和人員機制的創新,注重引進政治可靠、技術精湛、責任心強的新生力量,以更好地提高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 
    加強應用與傳播的技術管理。加強工程運行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監督考核機制,對設備、資金、隊伍、網點、資源等各方面情況進行網絡化管理。實施網絡監管,配備信息監控管理軟件,確保文化共享工程網絡信息資源服務符合積極、健康、向上的建設標准。在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標准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開展黨建服務的技術標准、管理標准、服務標准等。通過技術管理,使黨建資源在傳播中更為安全、可靠,以達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的目的。 (來源: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