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巍峙同志晚年文化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發布時間:2015-01-19 09:42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01-19

  2014年9月12日,文化部原黨組書記、代部長,中國文聯名譽主席、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周巍峙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巍峙同志逝世以後,劉雲山等中央領導同志紛紛前往吊唁,充分肯定巍峙同志晚年在領導搶救、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為緬懷周巍峙同志,2015年1月8日,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會同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16家單位,主辦召開了“巍峙同志晚年文化工作座談會”。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曉光,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文藝理論家李希凡,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等出席會議並講話。 

  巍峙同志晚年,在擔任文化部領導及任中國文聯主席期間,親自主持纂修完成“中華民族文化長城”《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主持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工作委員會和《新文化史料》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節日志》、《中國史詩百部》,為搶救、保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嘔心瀝血。來自新疆、內蒙古、福建、江西、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集成工作者代表,各總編輯部老同志,《中國節日志》《中國史詩百部》部分專家,文化部黨史工作代表,巍峙同志家屬、身邊工作人員、家鄉江蘇省東台市及蘇州、浙江杭州、海寧、江西撫州、湖北咸寧等地的代表,共10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 

  陳曉光說,巍峙同志是一位偉大“園丁”——僅從他領導編纂出版“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就足以證明﹔他是一位承上啟下、杰出的傳承者。雖然他是一位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財產,足以載入史冊。他是一位賢德的長者,是我的前輩,他也是中國文化界一位真正懂行的領導者、組織者、管理者。他懂文藝規律,了解文藝界的狀況,他熟悉文藝界的每一個人。他善於管理,會做工作。習近平主席在文藝界座談會上,專門講到了關於文化界的領導干部的選拔問題,明確提出,要把那些熱愛文藝事業、懂得文藝規律、和文藝界有很好的關系、會管理的人選拔出來,來擔任文藝部門的領導,這樣我們中國的文化藝術,就會有希望。巍峙同志就是這樣的領導。作為一個音樂家,他的作品並不多,但是像《志願軍戰歌》這樣的作品流傳下來了,它是中國歷史進程當中,永遠不能磨滅的一個裡程碑。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文化成就,我認為“十大集成”,是可以留給後人的大成就。 

  王文章說,巍峙同志是我們國家卓越的一位文藝工作的領導者。他是文藝管理者、文藝家的典范,非常了解、可以說是非常透徹地了解文藝的規律。我到文化部工作的時候,巍峙同志告訴我九字箴言——“交朋友、抓創作,多演出”。“交朋友”就是最大限度的團結、調動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創造性,使他們的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為黨和國家的文藝事業做貢獻,就是對藝術家,最大可能、最大限度的團結和尊重。“抓創作”,這是最核心,根本。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的發展,文化藝術的創新性和創造是第一位的,當然其中還有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有文化共享的問題。但是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最核心的標志就是當代文化藝術有沒有創新。“多演出”,就是為老百姓服務,你有成果了,不是為了評獎、或者為了別的,就是多演出。他的9字箴言,我牢牢記在心裡。我在文化領域時間很長了,但是他講的這9個字,我越想內涵越深刻越豐富,他跟我講的我都記在心裡。 

  李希凡說,和巍峙同志更多的接觸,是1986年,我來中國藝術研究院任職之後,那時候國家成立了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它是改革開放後,發展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的一個新的組織。規劃領導小組的工作是由文化部代管,巍峙同志兼管,我是一個管雜務的常務副組長。巍峙同志規劃組織“ 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是一項又挖掘、又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實事求是的講,如果沒有巍峙同志的堅持,和他長期的奔走,“十大文藝集成志書”不可能有今天這樣輝煌的成果。幾百卷的“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凝聚著組織者多年的心血和辛勞。巍峙同志是這項偉大工程的始終如一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不僅事必躬親地做了大大小小的聯絡宣傳工作,看稿、審稿、定稿,經常奔走在全國各省,爭取各省領導的支持,提高文藝集成志書搜集者和撰寫者的業務水平。巍峙同志全心全意地把那些年獻給了十大集成志書。巍峙同志本來應該享受晚年、頤養天年的幾十年都獻給了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他實在是文化界的楷模,不知疲倦的老黃牛。 

  任烏晶、羅楊、王建國、李蔚、石雅娟代表各主辦單位,回顧了巍峙同志在民族文化保護、民間文藝、民族音樂傳承、藝術科研規劃及文化黨史工作等方面的貢獻,表示要學習巍峙同志對藝術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對人民的赤子情懷和赤誠奉獻精神﹔繼承和弘揚巍峙同志對民族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植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精神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文化自覺,不求名利、甘於奉獻,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繼續推進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事業。田青、張剛、高福民、李耀宗、龍海清、李季連、張躍、王登峰、盧東紅等先後發言,追憶巍峙同志晚年的文化工作事跡,緬懷巍峙同志。李鬆同志全面介紹了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在巍峙同志領導下組織實施“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及《中國節日志》《中國史詩百部工程》的情況。巍峙同志家屬代表對會議主辦方和與會嘉賓表示誠摯的感謝。 

  8日下午,與會代表分四個小組,回憶巍峙同志晚年文化工作的點點滴滴,共同懷念巍峙同志。 

  《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民族報》對座談會進行了深入報道。(來源: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