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兒童劇《西游記》編劇:陳傳敏 導演:張奇虹
主演:馬彥偉 劉曉明 鄧曉光 李 盟
中國文化報記者盧旭 攝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於2008年、2009年、2010年連續3年創作的《西游記》(三部)搬上舞台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3年多來,該劇已演出100多場,深受小朋友歡迎,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級優秀劇目獎。從創作演出方面說,《西游記》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把經典名著童趣化,增加趣味性。
《西游記》的創作首先找到了與兒童觀眾欣賞趣味的共振點。該劇主創轉變觀念,把經典名著童趣化,選取能夠吸引少年觀眾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對原著刪繁就簡,突出主線,以孫悟空為主,引出唐僧、豬八戒和沙僧的戲。在描寫孫悟空時,通過描寫他的“仙氣”“正氣”“俠氣”和頑皮的“野性”,突出了這個形象的童趣。豬八戒這個形象也是小朋友喜歡的,其呆相傻氣既好笑又可氣,引發小觀眾極大的興趣。而唐僧則因分不清好人和妖怪,一味地做好人,幾次險些受騙喪命,讓小朋友看了就著急。
二是以情感人,弘揚真善美。
《西游記》能夠吸引觀眾、感動觀眾的還在於全劇在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過程中的濃濃情感,這種情感與小朋友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共鳴。如第二部戲一開場,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看出白骨精的陰謀與狡詐,舉起金箍棒要打,卻遭到愚蠢的豬八戒的阻攔,唐僧也以“出家人不能濫殺無辜”為由反對孫悟空的魯莽行動。眼看妖怪的陰謀就要得逞,孫悟空急得抓耳撓腮跳腳對著觀眾席喊:“像這樣的妖怪,我是打還是不打?”這時,隻聽觀眾席裡的小觀眾異口同聲地喊出一個字:“打!”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舞台上講述的雖然是古代的神話故事,但它所孕育著的是現代的精神——“真善美”的精神。這種精神通過演員們的表演傳遞到小觀眾的心裡,對他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是舞台演出的美感讓兒童觀眾獲得了獨特的審美愉悅。
《西游記》的成功不僅在於它有一個積極的主題,還在於它在舞台演出方面通過好看好玩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了兒童觀眾,使他們願意接受這部戲。該劇的舞美設計美觀漂亮且富有機趣,花果山水帘洞朦朧的仙境、海龍王龍宮的晶瑩剔透、定海神針的威力等,都讓小觀眾著迷。而那些利用聲光電制造出來的神奇的效果,如猴子出世、山崩地裂的逼真場面等,也令小觀眾們驚訝不已。
該劇演員通過優美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孫悟空聰明、機智、武藝高強,是小觀眾崇拜的一個人物。在第二部中有真假美猴王斗智斗勇的戲。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出現在舞台上時,小朋友們的注意力立刻被提了起來。加之兩個孫悟空優美的打斗姿勢,說話、動作的一致性,著實讓他們難辨真假。《西游記》的演出對於演員來說是一次極大的挑戰,表演難度大。然而,中國兒藝的演員演出了精彩,飾演孫悟空的演員馬彥偉(第一部由李梁飾演孫悟空)的表演尤其出色。該劇就在這樣好看好玩的藝術創作與舞台表現中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從《西游記》的演出實踐看,該劇不愧為近年來兒童劇舞台上的一出優秀劇目,它在創作與演出方面整體上提升了兒童劇的創作水平。
新聞鏈接
《西游記》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根據同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改編,分三部依次上演,是中國兒童劇歷史上的第一部連台本劇。該劇將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情節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搬上兒童劇的舞台,針對兒童的審美需求,精心組織戲劇情節,表現時融入音樂、舞蹈、武術、街舞、說唱等多種時尚化元素,在舞台上創造出了夢幻般的奇特意境。該劇自2008年7月第一部首演以來,引起了較大反響,創下了中國兒童劇場的票房最高紀錄,至今已在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共演出148場,觀眾達10多萬人。該劇第一部榮獲第六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二等獎﹔2010年,該劇第一、二、三部參加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優秀劇目獎。
上一篇: 中國兒藝將啟“世界經典童話年” |
下一篇: 中國兒藝首次赴台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