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藝赴內蒙古多倫縣演出
發布時間:2013-07-09 09:1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7-09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報道:4天,10場演出,14所小學近1萬名學生觀看,這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小吉普﹒變變變》劇組於7月1日至4日赴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進行“經典兒童劇走進西部”演出的記錄。看似簡單的一組數字背後,是演職人員的辛苦奔波、孩子們幸福的笑臉和老師們感動的淚水。

  真希望這種演出能常來

  6月30日,上午還在演出的《小吉普﹒變變變》劇組,中午又踏上了前往內蒙古多倫縣演出的路途。雖然多倫是內蒙古到北京直線距離最近的旗縣,但目前,從北京到多倫的一級公路還在施工過程中,坑坑窪窪的道路因為連日的下雨而中斷,劇組人員隻得繞路,從中午12點一直顛簸到晚上9點才到達多倫縣。

  《小吉普﹒變變變》劇組第二天要去3個小學演出。一大早,全體人員出發來到了草原深處的上都河小學,舞美人員用半個小時搭好台,此時學生們已經端正地坐在了台下。

  演出開始,3位演員一邊唱,一邊用家常的蔬菜、水果、生活用品變化出鴨子、鴕鳥、白天鵝、小熊等動物形象。最開始,演員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呀?”這些草原上的孩子還羞澀得不敢發出聲音。在演員們又唱又跳的引導下,小朋友們才漸漸地活躍起來,到最後還大聲地喊出“這是蜻蜓”。小吉普滅火時,200多名同學齊聲喊“加油”,一時間,加油聲、歡笑聲在草原湛藍的天空下匯集。

  下午,劇組在大河口小學和三道溝小學演出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景。鄉下的小朋友們因為從來沒有看過類似的演出,剛看時很拘謹,看著看著現場氣氛逐漸變得活躍,台上台下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看完演出後,有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開始模彷演員們的台詞和動作,給自己的小伙伴們表演。大河口小學校長王春樹說:“真希望這種演出能常來,能多啟發一些孩子的想象力。”

  這是一次洗滌心靈之旅

  帶隊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閃增宏此前到過多倫縣採風,出發的路上,他說:“這會是一次洗滌心靈之旅。”果然,4天10場的演出雖然艱苦,但是演職人員們一路上收獲了很多感動。

  據多倫縣教育科技局書記牛俊杰介紹,多倫是內蒙古自治區小學數量最多的一個縣,其中農村小學有10所。

  三道溝小學所在地周圍的村庄,人們的生活不富裕,這從村民住房用不規則石塊壘砌的僅僅1米高的院牆便可以看出,但這個地方的人們對於文化的渴望一點兒沒有因為貧困而減少。10天前,小學5年級的李富麗就聽老師說中國兒藝要來三道溝小學演出兒童劇,早早地開始盼望。演出當天,她的爸爸、媽媽和弟弟都來到學校看演出。演出前突然下起雨,學生和自發而來的家長們隻能擠在一個教室裡看演出,還有很多家長進不到教室,隻能趴在窗戶上看,但他們的臉上都是一樣的表情——笑。

  李富麗今年上5年級,她有一個上學前班的弟弟,父親前幾年因車禍臥病在床一段時間,母親沒有勞動能力。李富麗因為車禍影響了智力,弟弟也因為發燒影響了智力。在前一次來多倫採風時,閃增宏就注意到這個女生,到她家裡了解情況後,才最終下定決心到這裡為他們演一場兒童劇。

  這種情況的學生在三道溝小學不止一個,三道溝小學的張老師介紹,這個小學隻有37個學生,其中11個是單親家庭。“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有限,首先教導學生的是不要做壞事,兒童劇這種積極向上又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張老師說。

  演出中一直流淚的老師

  一天演出3場對於演員和舞美人員來說都很辛苦,3場演下來,演員們累得都不想說話,但看到孩子們專注的眼神,他們演得一場比一場“更瘋”。舞美人員不斷地裝台卸台,風大的時候還要跑到幕後用繩子拉住大幕。因為草原紫外線強烈,幾天下來,大部分時間在露天演出的演員和舞美人員幾乎都被晒傷,音響工作人員的胳膊一碰就火辣辣的疼,但他們沒有抱怨過。有些時候,閃增宏也要親自上陣拉大幕,問他感受如何,他說這種事常有。

  老師和孩子們在被中國兒藝演員演出吸引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敬業精神所感動。牛俊杰每場演出都跟著幫忙,演出10場,他看了10場,看到最後他也能跟著表演了。他感慨地說:“中國兒藝沒來之前,我們想象的是,這樣一個國家級院團演出一回得多大排場,沒想到他們隻靠3個演員,用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具,就演出這麼生動有趣的節目,很值得我們的老師學習。”

  在演出的最後一場,有一位老師從演出開始便一直在抹眼淚。記者採訪她,得知她名叫馬凱華,是當地第四小學的少先隊輔導員。馬凱華說,她是為這裡的孩子感到高興。“這個學校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平常就是三點一線的生活,連電視都很少看。由於遠離父母,他們的內心比較脆弱,大部分孩子很內向,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多見世面,建立自信。這次演出,他們看得很投入,在互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信和勇氣給我很深的觸動。”馬凱華說。最後,她一直拉著演員說:“如果你們明、後年再來,我們學校的條件會變好的。”那種渴望的神情也觸動了演員。演員楊誠說:“我們想要送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演出,更想通過演出讓社會各界關注那些需要關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