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在光山,戲劇點亮“光的孩子”
發布時間:2023-08-15 10: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8-15
  今年7月,因為戲劇藝術的到來,河南信陽光山縣在朋友圈、親子教育圈、戲劇藝術圈迅速走紅。首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的舉辦,讓光山縣在短短24天中,匯聚了30多場戲劇演出,開展戲劇教育工作坊、美育講座、戲劇研討會、研學游等近百次文化活動,光山的孩子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親子家庭在這裡發現光、追逐光、成為光、發散光。
  作為嘉年華的重頭戲,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簡稱“中國兒藝”)為光山打造的“新時代種子計劃”(簡稱“種子計劃”),在光山變出了“戲劇的魔法”——孩子們在戲劇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感知,享受了戲劇帶來的快樂。他們在快樂中獲得了認知的拓展、審美的提升、思維的飛躍、情感的共鳴、思想的覺悟……戲劇的魔力還在繼續,它正在潛移默化地助力光山的孩子全面發展。7月30日,兩部種子計劃劇目——《燈火》《少年司馬光》作為閉幕式演出,為首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畫上圓滿句號。
  發現光 為光山孩子講光山的故事
  去年12月,中國兒藝院長馮俐應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之邀,深入光山考察時發現,光山縣在戲劇教育方面幾乎空白。這既讓她憂心,也讓她篤定要繼續做好“新時代種子計劃”的決心。馮俐說:“‘一切為了孩子’是中國兒藝始終如一的追求,我們不僅要把兒童劇送到鄉村,還要讓兒童劇留在鄉村兒童的身邊。”
  自2022年完成“新時代種子計劃”首部作品——《新安旅行團》的創排並成功首演後,中國兒藝一直致力在更多地方中小學創排具有當地文化底蘊、普及戲劇教育、留得住、傳得開的戲劇作品。這一次與光山的牽手,既是中國兒藝與縣域文旅產業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國家級文藝院團參與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河南光山,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別山,地處鄂豫皖交界地帶,有著悠久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歷史文化積澱。中國兒藝的藝術家多次到光山採風,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花山寨、王大灣等革命遺址,來到司馬光故居、司馬光小鎮等,最終確定為光山的孩子創作《燈火》和《少年司馬光》兩部作品。
  《燈火》聚焦光山“匡氏八子弟”的故事,“他們與現在初中生年紀相彷,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編劇杜薇與導演馬彥偉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個故事。“劇名《燈火》源於鄂豫皖革命博物館的一盞煤油燈,這是匡家留下的唯一物件,象征著大別山戰士犧牲自我換來新中國誕生的生命之光,也被比喻為戲劇可以點亮老區、照亮未來的希望之光。”馬彥偉說。
  《少年司馬光》中,編劇傅玲從光山的山水中找到靈感,塑造了一個符合光山人心中的“少年司馬光”的形象,編寫了貫穿全劇的《譽水謠》,希望觀眾不僅了解司馬光的品德,還能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採風過程中,中國兒藝在光山7所中小學的近千名師生中遴選演員。通過三輪選拔,《燈火》劇組從光山縣多所學校選出18名學生、12名教師、1名退伍軍人,共31名演員參演。《少年司馬光》劇組從光山縣一小選出19位學生、3名教師參演。“這次堅持讓老師一同參演,是因為隻有讓老師獲得戲劇滋養後,戲劇的種子才可以年復一年地播撒到整個光山的田野中。”馬彥偉說。
  萬事俱備。7月1日,當孩子們暑假開啟時,種子計劃的所有演職員團隊開始排演。
  追逐光 鍛煉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
  至閉幕式演出前20多天的封閉訓練中,所有演員都有了變化。
  在家長的眼裡,“我的孩子長高了”“孩子更自律了”﹔在老師的眼裡,“學生們的專注力提高了”“表達更自信了”……種子計劃的創排是讓孩子在以戲劇為載體的訓練中,形體得到鍛煉,體能得到增強,對美的感知力、對文字的理解力得到提升。
  12歲的余凌晨是少年司馬光的扮演者。余凌晨的媽媽在觀看排練時贊嘆孩子的變化“肉眼可見”:“從一個調皮、大大咧咧的孩子,到懂得照顧妹妹、幫助我做家務,演戲讓他變得更細膩、善於觀察。希望他像司馬光一樣優秀、出色。”
  《少年司馬光》劇組中的演員最小的隻有一年級,幾個主要角色也才上四五年級,他們有的外向活潑、有的內向敏感,導演劉奇更關注培養孩子的興趣,進行啟發式的引導。
  “很多孩子初次演戲,內心比較敏感。面對問題,不能直接指出,這樣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傷害其自尊心。我們會模彷一遍錯誤動作,再做一遍正確的示范,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喜歡的表現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悄悄來糾正。”在劉奇看來,孩子們就像是一張白紙,他的工作就是通過戲劇的畫筆,為他們涂上獨特且亮麗的色彩。
  在光山實驗中學《燈火》的排練場裡,看到最多的就是一條條黃色的木質長凳,它重約5千克、長約120厘米。在百姓家裡,這就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板凳,而在《燈火》劇組,它可以是一棵樹、一座橋、一條河,也可以是一杆槍、一種象征……
  最初,小演員曹志宇說:“這個板凳太重了……”小演員盧紫涵說:“我太恨這個板凳了……”可是,隨著馬彥偉和戲劇教師王斯娃帶領大家不斷地調整與練習,演員們和長凳“相處”得越來越融洽,長凳也在演員們的手中時而化作大飯鍋,時而化作小河溝,時而化作樹蔭,時而化作洗腳盆,時而化作廢墟,時而化作山丘,時而化作戰壕,時而化作機槍隊,變幻莫測、行雲流水。
  馬彥偉向大家講解“信念感”和“假定性”兩個戲劇表演的關鍵詞。“剛開始演員們其實並不知道這個長凳是什麼,但當他們端在手裡的時候,會建立起一種信念感,他們完全相信了這個長凳所代表的東西。戲劇就是有這樣一種鮮活而獨特的魅力。” 馬彥偉表示。
  “孩子都在成為‘光的孩子’,通過戲劇沐光而行、追光而遇,在舞台上遇到更好的自己。”閉幕式現場,演員歐陽丹晨的媽媽看完孩子的演出後,激動地表示。
  成為光 戲劇帶來了奇妙變化
  從不知道兒童劇的概念,到在舞台上完整演出一場優秀的兒童劇,參與演出的光山縣師生在這個暑假因戲劇收獲滿滿。戲劇在演員心裡種下“美”的種子,而兩部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核也在每個觀眾的心中生根發芽。
  閉幕演出結束時,很多觀眾的眼裡含著淚水。一位小朋友拉著媽媽的手哭著說:“他們(犧牲時)最小的才8歲,戰爭太殘酷了!”從事12年紅色宣教的宣講員從《燈火》中看到了自己的初心和堅持下去的決心﹔為花山寨烈士陵園義務守墓60余年的志願軍戰士王茂貴老人用一個軍禮表達了心中的千言萬語﹔從未接觸過戲劇的語文老師看到了戲劇與課堂教學結合的可能性﹔更多學校的校長開始著手准備讓自己學校的師生把劇目繼續排演下去……
  表演戲劇、被戲劇感動、主動接近戲劇,光山的孩子們在排練中感受到了藝術之美,光山的老師在跟排觀摩中掌握了藝術理念,光山的劇場人員被教授了專業的燈光、舞美知識,戲劇的種子正在光山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還有很多浸泡在劇場的觀眾,得到了沉浸式的體驗。
  藝術給生活帶來快樂,給了大家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給了他們快樂的感知能力,也讓他們今後欣賞藝術時,有了不一樣的鑒賞感受。
  發散光 一切為了孩子
  以美育人,潤物無聲。縣域美育工作,不僅是提升我國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城鄉文化振興的手段與方式。作為河南省首批“文產特派員”制度試點縣的光山,在與中國兒藝合作的過程中,下決心打造一個獨具特色且具有影響力的項目品牌——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不斷縮小城鄉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差距,其決心可嘉。
  這次的“央地合作”,有效地將國家級高品質的藝術資源深入惠及到基層,既促進了當地的藝術普及,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首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的舉辦也蹚出一條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在鄉村田野中埋下戲劇文化的種子,讓鄉村的孩子快樂成長,同時通過旅游也讓城市的孩子可以去鄉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促進城鄉的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230人次中國兒藝人走進光山,通過一部部戲劇,為光山創造了戲劇環境,用豐厚的文化和多彩的創意共同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畫卷。中國兒藝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擔起國家級院團的社會責任。中國兒藝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曉鬆在閉幕式上表示:“首屆嘉年華既是一場藝術盛會,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以此次嘉年華為契機,繼續播種和耕耘更多戲劇藝術的種子。”
  馮俐說:“我有時會暢想,20年之後,在許多光山的家庭裡,或許父母和孩子會共同探討他們共同扮演過的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個角色……而那部作品,就是在我們這次活動中創作首演的。這也正是中國兒藝‘新時代種子計劃’的初衷,即把屬於當地的文化元素進行藝術賦能,培育成熟之後再種回當地,讓這一顆顆藝術的種子在屬於自己的更廣大的土地上、在當地一代代孩子們的心裡生根、開花、結果。”(王立元 劉政 李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