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中國國家話劇院
中國國家話劇院
年輕人如果中途退場,算我輸
——劇作家王寶社談話劇《三灣,那一夜》
發布時間:2020-01-17 10: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1-17


  《三灣,那一夜》劇照    陳曦 攝

  2019年12月25日,話劇《三灣,那一夜》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組建18周年院慶劇目,在北京國話劇場上演,也同時開啟了該劇第六輪演出。如前幾輪一樣,演出一票難求,觀眾席中大都是年輕面孔,且幾乎沒有人在中途退場。演出前,該劇編劇王寶社就曾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這是他為年輕人打造的熱血青春偶像劇。“年輕人如果中途退場,算我輸!”

  《三灣,那一夜》是擅長寫喜劇的王寶社的第一部歷史題材作品。該劇取材於1927年9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毛澤東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的“三灣改編”這一歷史事件。王寶社說,雖然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短,情節看似簡單,但這是他一直想寫的題材。

  十幾年前,父親還在世時,王寶社曾陪他去過三灣。“當時,我們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景區講解員。他發現我們看展覽非常認真,忍不住跟我們聊了起來。‘實際上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是非常危險的。按照當時的規定,軍官的飲食標准是四菜一湯,還可以坐轎子,毛澤東就一定要把這些改了,改成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員會,當時的軍官可不答應,多少年來,從來就沒有官兵平等4個字,這是毛澤東開天辟地提出來的。’這個會議開了一宿,就是這一個晚上改變了一切。父親當時就對我說:‘你不是編劇嗎,為什麼不寫寫這個事啊!’”王寶社回憶。

  從那以後,王寶社開始斷斷續續地收集資料,把自己變成一個沉到那段歷史海洋中打撈碎片的人。“經歷這段歷史的多數人已經不在了,我就從舊書網淘了很多老干部、老紅軍的回憶錄,從這裡面找蛛絲馬跡,然後按圖索驥查閱相關黨史資料。為買這些書,我前前後後花了1萬多塊錢,至於跑到歷史事件發生地去考察探求,那就更不用說了。這些讓我有了創作的底氣。”

  “年輕人不愛看主旋律,原因是講故事的人沒做好。”王寶社強調,為了能寫出一部讓年輕人喜歡的紅色題材作品,除了收集相關資料,王寶社還做了很多調研,他帶的學生、他的兒子、中學劇社裡的老師和學生都成了他的調研對象。他觀察他們的關注點,尋找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傾聽他們想要了解的知識點。“文藝創作一定要立足觀眾,我愛話劇,不能接受我的觀眾中沒有年輕人。”王寶社說,作為一名軍人,他要讓年輕人了解前輩的故事是多麼精彩。

  在王寶社看來,90多年前,一個會議決定了22年後的勝利。與會者都很年輕:主持人34歲、師長29歲、團長23歲、營長26歲、戰士21歲……

  “如果把中國革命比作一個公司從初創到上市的過程,那三灣改編就是樹立企業文化的階段,確立了公司的方向、綱領、目標。一個有價值觀的公司才可能長久。”王寶社說,“軍隊指揮官都希望‘將士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那一夜,毛澤東讓所有人做到了。這種能力,用勵志來形容都太弱。放到今天,能夠指導年輕人的創業、成長。”

  真正開始動筆時,王寶社躲進了北京鳳凰嶺的山裡。“整整兩個月,陪伴我的隻有外面呼呼的風聲。我感覺自己在燃燒著,彷佛穿越回那個年代。隨著風聲,我看到劇中人物一個個從紙上站起來、走出來,逐漸飽滿、豐富,有了生命和溫度。”

  王寶社說,創作《三灣,那一夜》最大的難度在於懸念的設置——結局大家都知道,如何布局鋪陳故事,讓他思考了很久。最終,王寶社在劇中設計了兩個主要懸念——毛澤東怎樣說服其他與會者是主線,同時設置了一條副線,“開小差”的雷排長會不會被槍斃。

  值得一提的是,為設計台詞,王寶社下了特別的功夫。“我認真讀了毛主席好多文章,他真是語言大師,他的語言風格太值得我們學習了。毛主席辦夜校辦了好幾年,特別懂得跟不同的人講話,他擅長使用俚語和諺語,所以我在劇中用了一些,像‘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等句子。我還試著按照他的語氣設計台詞。我覺得他老人家如果看到,應該會滿意。”

  這個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有著精巧懸疑設置的熱血故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也收獲了他們的點贊。王寶社說,自己不如年輕人聰明,所以隻想好好地用編劇的基本功來講故事。“我渴望成為年輕人的朋友,叫我一聲‘大哥’,雖然年齡上已經是‘大爺’了。我沒有存教育你的心,就想跟你分享先輩的故事。”(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