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國家話劇院
中國國家話劇院
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以創新形式“燃動”敦煌
發布時間:2024-12-25 06: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2-25
  “我們希望未來,能流傳下我們頑固的責任,受到召喚,敦煌。”
  近日,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的舞台上,隨著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在上海的第三場演出落幕,該劇2024年的演出圓滿收官。
  從北京首演到上海亮相,觀眾跟隨舞台上年輕的敦煌數字研究中心實習生,借由敦煌不斷流轉的千年時空,沉浸式感受華夏歷史的恢宏與廣闊,為中華文化的璀璨與瑰麗自豪。
  以“剖面式”表達打開敦煌
  “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
  2024年,適逢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中國國家話劇院決定創作原創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將中國戲劇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煥發敦煌文明的時代光彩。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置身於熠熠生輝的藝術寶庫敦煌,“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女常沙娜曾說,她在大漠荒煙中修習著自己藝術人生第一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帶領的主創團隊,也在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的創作中,完成了一次“歷萬難而悟萬法”的修行。
  面對浩瀚的敦煌文化,作為該劇編舞、導演的田沁鑫在創作中一直小心翼翼:“我們的才華或許夠不到偉大的敦煌藝術,那就需要我們用膽量和勇氣來創作。”
  今年5月,田沁鑫帶領劇組赴敦煌採風,這也是她第一次去敦煌。“我對敦煌的印象來自媽媽畫的那些工筆畫。或許我沒有那麼強的能力把這麼美妙的感受呈現出來,我隻能做一個現代的故事來反襯出它的燦爛。”田沁鑫說。
  最終,在燦如星辰的敦煌文化與令人肅然起敬的“莫高精神”前,團隊選擇用一段橫跨法國、敦煌兩地的百年守護故事,以“剖面式”的最新表達打開敦煌——從1935年在法國的常書鴻於戰火中奔赴敦煌出發,以百年為期延伸至未來的2035年,與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形成強烈的呼應。
  數字技術並非隻為吸引眼球
  “我要求團隊不能以俗世理解敦煌文化,不能輕浮對待這次創作,要珍視敦煌藝術和我們的這一次連接。”在田沁鑫看來,《受到召喚﹒敦煌》的創作過程,不僅僅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一次創新表達,也是整個團隊受到敦煌文化感召,與中國藝術精神進行連接,繼而回望、傳承、表達的藝術探索。
  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首次在國家級體育場館內演出的作品,《受到召喚﹒敦煌》通過人工智能、影視化、動畫真人融合等最新科技賦能舞台,帶領觀眾步入“戲劇元宇宙”。為此,創作團隊打造了多維立體的舞台,並從敦煌音樂元素出發,以音樂拓展戲劇邊界,利用原創曲目將古典舞和現代舞融匯,結合七路威亞表演,展示出青春、時尚、未來的舞台質感。
  “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藝術創作的常態。我們以更加現代的方式展現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同時為戲劇拓寬藝術空間。當然,在科技與藝術結合層面,我們會嚴格把握尺度,數字技術並非隻為吸引眼球,而是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敦煌文化的戲劇空間,領略敦煌雄渾厚重的歷史底蘊。”田沁鑫說。
  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人去挖掘
  秉承中國國家話劇院積極培育青年人才的傳統,《受到召喚﹒敦煌》起用了包括主演張藝興、胡曉龍、甘瑞琦、彭可、金大乘、郝丹姝在內的眾多年輕演員,為舞台增添了青春活力。
  分飾常書鴻和張燃兩個跨越百年、性格迥異的人物,同時還要唱跳,更要演,《受到召喚﹒敦煌》對於張藝興而言,無疑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挑戰。“這部戲橫跨的領域越多,每個領域受眾的要求也就越高。無論是把它當成演唱會、音樂劇、話劇還是舞劇,對標的都是各個領域內的高水准之作,更或許會有觀眾將其看作是一部即時拍攝的劇場電影……但無論對標的是什麼,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張藝興說。
  在敦煌採風時,置身於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之中,張藝興被敦煌藝術的輝煌所震撼。而最為觸動他的是老一輩敦煌人的淳朴和真摯。“在國家的大愛之下,他們也有小愛。在大愛的光輝映照下,他們那麼真實可貴,這給了我很多靈感,讓我更深入理解了角色。”張藝興說。

  作為一名“藝術領域的小工匠”,張藝興特別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通過《受到召喚﹒敦煌》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代表了我們是誰。但傳統文化有時像一座大山,因為很難逾越而讓人望而卻步。我們這代人其實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給更多年輕人,讓他們去發掘、創造。”(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