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圖書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主要收藏機構,一直在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圖書館作為全國圖書館界的領頭羊,始終秉承“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宗旨,聯合全國圖書館界,通過策劃實施重點文化工程、舉辦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在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要成效。
一是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2007年啟動,至今已由國務院公布了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入古籍11375部,命名了166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累計修復古籍110萬葉,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有6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古籍資源的整理與出版也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通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已在全國牽頭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和一支日益成熟的古籍修復與保護人才隊伍,顯著提升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的整體保護和利用水平。
二是編纂出版《中華再造善本》
該項目2002年啟動,是利用現代出版印刷技術,將現存於世的中華傳統珍貴典籍復制出版,使之能夠化身千百,為學界所用,為大眾共享。該項目2007年已完成一期出版工作,共出版758種8990冊唐宋金元時期珍稀古籍善本,2008年又啟動了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工程。目前,我們已為全國100所高校和全國32家省級圖書館配贈了全套《中華再造善本》文獻,真正實現了“繼絕存真,傳本揚學”。
三是實施“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
該計劃2012年啟動,旨在搶救保護處於瀕危狀態的民國時期珍貴資料。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而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隻有短短三十八年,但產生的文獻數量遠遠超過現存數千年歷史文獻的總和,民國時期文獻全面記載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重要思想成果與科學成就。由於民國時期文獻所用紙張酸化嚴重,民國文獻的保護面臨更加嚴峻和急迫的現實。依托該計劃,國圖建立了全國“民國時期文獻聯合目錄”,對全國范圍的民國時期文獻進行了普查,開展了東京審判文獻資料和日本二戰罪行資料的海外征集,在民國時期文獻的原生性保護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工作。
四是策劃開展“中國記憶”項目
為完整保存我們的民族記憶,2011年,國家圖書館策劃啟動了“中國記憶項目”,通過挖掘文獻信息資源,採集口述史和影像資料,建設專題資源庫等方式,收集、整合、保存、傳播本民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集體和個體記憶資源。截至2014年6月,國家圖書館已採集保存了265人的口述記錄,素材總量超過1022小時,為保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存中華民族記憶,傳承中華民族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是建設國家典籍博物館
2012年7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國家圖書館加挂國家典籍博物館牌子。2014年7月15日,國家典籍博物館已經開館試運行,9月9日將正式開館。作為我國第一個典籍博物館,也是第一個坐落於圖書館中的博物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創新性地運用了各種現代化展陳手段,將長期、系統、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的中華典籍,展示中華典籍產生、傳播的歷史以及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讓平時深藏在庫房中的典籍文物,以新穎的、人民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方式提供服務,讓公眾能夠近距離地感受珍貴文獻穿越歷史的魅力。國家典籍博物館將成為國家圖書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嶄新平台。
六是舉辦傳統文化講座
國家圖書館每年都要舉辦200余場公益講座,聽眾達5萬余人次,目前已形成了“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文津講壇”、“國圖講壇”、“中國典籍與文化”等多個講座品牌。傳統文化一直是國圖講座服務的重要內容,唐宋詩詞賞析系列講座、古代廉政文化系列講座、中國古今經典小說研究系列講座等傳統文化講座頗受讀者歡迎,到國圖聽講座已經成為深受公眾歡迎的一項文化活動,而到國圖開講也成為專家學者引以為自豪的事情。此外,國家圖書館還牽頭成立“全國公共圖書館講座聯盟”,至今共有195家成員館加入,通過聯盟和流動講壇將我們的傳統文化講座推廣到全國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七是舉辦傳統文化展覽
國家圖書館每年舉辦各類型展覽近百場,傳統文化展示是國圖展覽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舉辦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籍記憶系列展”、“國家圖書館藏甲骨精品展”、“《永樂大典》特展”、“中華珍貴醫藥典籍展”、“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展”、“文明的守望——中華古籍特藏珍品暨保護成果展”等諸多展覽,通過展示典籍文物精品、揭示其背後蘊含的故事和文化,廣泛、生動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展覽得到讀者熱烈歡迎,產生了強烈影響,國圖展覽已經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
八是啟動“傳統文化經典誦讀”
2012年8月,國家圖書館啟動了“文津經典誦讀”項目,每日從館藏的中華典籍中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名句,配以專門制作的音頻,准確流暢的全文、譯文,以圖文和音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互聯網、手機平台等新媒體手段向讀者推送,並輔以講座幫助讀者深入解讀,引導讀者感受和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截至2014年6月,該項目已發布詩詞、格言共計1300余條,發送短信超過80萬條,網站點擊量達20萬次,在充分挖掘圖書館文獻內涵、有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九是拍攝制作傳統文化影視作品
近年來,國家圖書館結合館藏,通過獨立拍攝或聯合電視台共同拍攝等方式,制作播出了一批影視作品,以影視的方式揭示傳統文化典籍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西域回響》就以新疆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珍貴古籍文獻為線索,探尋文獻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和古籍出土與保護過程中的曲折經歷,為觀眾呈現一幅新疆各族人民在絢爛的歷史長河中所描繪的文明融合與文化交融的瑰麗畫卷。《修書者說》則講述了一群默默無聞的修書人如何用一種古老的技藝扭轉了善本特藏庫中耀眼明珠——《趙城金藏》的命運,使這些國之瑰寶得以代代相傳。《拓墨銘傳》第一次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追述了我國傳拓技術的歷史淵源,展示了千百年來流傳於今的傳拓藝術精品。《本草綱目》展現了四百多年來《本草綱目》的文獻價值,以其為代表的中華醫藥文明集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醫藥成就,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這些作品在中央電視台相關頻道播出後產生了積極反響,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影視節目方式,讓觀眾獲取傳統文化滋養。
十是籌備成立中國古籍保護協會
伴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深入開展,古籍保護人才短缺、社會資金參與古籍保護困難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為此,國家圖書館提出了成立中國古籍保護協會的建議。目前,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已獲國務院批准,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該協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政府與收藏單位、民間組織、企業和古籍專家、愛好者之間的聯絡,在引導和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古籍保護方面發揮作用,有效推進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
上一篇: 國家圖書館展出“正定歷史文化” |
下一篇: 開展師資培訓 培養基層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