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歌劇舞劇院
中國歌劇舞劇院
中國歌劇舞劇院:用舞劇詮釋孔子
發布時間:2013-08-27 09:0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8-27

  中國文化報記者程竹報道:8月16日至17日,作為2013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參演劇目,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舞劇《孔子》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是國內藝術院團首次以舞劇的形式展現孔子生命歷程。

  用肢體語言展現孔子

  近年來,以孔子為主人公、展現孔子人生經歷、思想體系的文藝作品並不鮮見,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舞台劇,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和思考,而任何藝術上的再現與創造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舞劇《孔子》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6部分,講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歷史故事。該劇沒有直接再現歷史的紛繁復雜,而是從時代的宏觀角度切入到歷史片段,展現人物的境遇,隱喻一個時代的面貌和走向,同時將國家、時代的大環境與主人公的內心抉擇進行對比,給觀眾以人文思索。

  孔子第77代孫、舞劇《孔子》導演孔德辛在談及該劇的創作初衷時說:“該劇將孔子放置於時代、國家和自然等環境中,用肢體語言表達孔子的喜怒哀樂,用豐富的音樂旋律和舞台意象呈現孔子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展現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質、智慧光芒,傳遞中國傳統文化。”

  一次心靈的舞蹈之旅

  將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哲搬上舞台,形象設計至關重要。什麼樣的舞段合適、什麼樣的舞蹈動作恰當,舞段之間的關系、舞蹈動作承載的內容,都給舞劇《孔子》的主創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整場演出,演員們的舞姿不是花哨的肢體動作堆積,而是為塑造具有審美意蘊的、典型化的、人性化的孔子形象服務。演員們通過獨舞、雙人舞、三人舞3種形式,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君、臣、妃之間的關系。劇中,孔子對禮崩樂壞的失望,對於大眾聲音的傾聽,面對困境的弦歌鼓瑟,面對暴政的掙扎,對於弟子的情誼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場心靈的舞蹈。

  飾演孔子的演員胡陽說:“用身體展現生命的極致,是我們對歷史、對傳統、對文化的一次虔誠、真實的表達。”

  如何“不為時尚所惑”

  近年來,國內舞劇市場由於還未形成一定數量的成熟觀眾群,票房常常難以支持創作排練的成本,民族原創歌舞劇更是舉步維艱。中國歌劇舞劇院能夠選擇孔子作為創作題材,並通過舞劇《孔子》引領民族舞劇的發展道路,無疑顯示了國家院團的創作勇氣、文化擔當和藝術魄力。

  民族舞劇發展的難點在哪裡?在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看來,中國民族舞的發展正趨向多元化,這種在舞蹈形態和表達上的多元化、豐富化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創作者無法在藝術精神層面深入。他認為,“不為時尚所惑,不為積習所蔽”,既是民族舞劇發展的難點又是關鍵點,一旦准確地找到了切入點,很多看似復雜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辨清、如何把握,才是關鍵。

  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直追求傳統文化和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平衡點。舞劇《孔子》在故事情節設計、人物形象塑造、角色情感表達等方面均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並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展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