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演出現場
中國文化報記者錢力攝影報道:10月18日,中國歌劇舞劇院新創大型民族舞劇《孔子》在寧夏銀川進行了首場京外演出,由寧夏人民會堂改造成的舞台雖然簡陋,呈現效果上也無法實現開場前的三維短片,但瑕不掩瑜,當演員們在舞台上逐一亮相時,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
“孔子很帥氣!活靈活現的,舞得特別好,性情中人啊!”坐在記者身旁的一位回族觀眾說。整場戲下來,他幾乎目不轉睛。
“我沒想到人的情感用音樂和舞蹈表現出來能是這麼美!”一位來自寧夏大學的學生禁不住嘖嘖贊嘆。
呈現心中的孔子
作為文化部“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願服務走基層活動展演劇目之一,《孔子》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傾力打造,孔子第77代孫——優秀青年藝術家孔德辛擔任編劇、導演,近百人參加演出。該劇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6部分,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描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其清雅飄逸的風格著重展現了孔子“仁”與“和”的思想理念。
“他是一個執著追求自己夢想、有著大同思想的文化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欲的孔子。我不會去呈現一個全面的孔子,也不會去迎合一部分人對孔子的既定認知,而是要把壓在孔子身上的重負卸下來,讓孔子用最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我心中的孔子,也會是大家心中的孔子。”孔德辛認為,詮釋這樣一個被無數影視、舞台作品塑造過的角色極富挑戰,而她所表現的是一個凡人孔子。
自8月16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孔子》憑借其典雅的舞台意象、獨特的情節設計以及情感表達等廣受好評。整場演出中,演員們的舞姿不是花哨的肢體動作堆積,而是為塑造具有審美意蘊、典型化、人性化的孔子形象服務。演員們通過獨舞、雙人舞、三人舞3種形式,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君、臣、妃之間的關系。劇中,孔子對禮崩樂壞的失望、對大眾聲音的傾聽、面對困境的弦歌鼓瑟、面對暴政的掙扎、對弟子的情意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場上下求索的“求道”之旅。
情往深處走
據悉,本場《孔子》演出票大部分以低價為主,並向銀川市民分發了不少贈票,以期望高雅藝術能夠真正走進大眾。“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願服務走基層活動旨在通過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普及藝術知識等多種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充分實現國家藝術院團(館)優質文化資源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
有著“塞上江南”之稱的銀川,自2011年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先後投入4億多元,新建、改擴建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700余處,實施了“踏歌起舞﹒幸福銀川”等12項群眾文化活動工程。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堅持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實現“廣場文化天天演、數字電影天天看、健身舞蹈天天跳、百姓講堂天天辦、惠民好書天天讀、節慶活動月月有”。同時深入挖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回族特色的內涵和特點,打造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服務活動品牌,文化活動亮點不斷。
記者了解到,“大地情深”活動雖然也是將國家高雅藝術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但與之前的文化下鄉、心連心等活動卻有所不同。之前的公益文化活動多以演出為主,時間也相對集中,但“大地情深”活動更加注重常態化開展和長期性效果。此外,在將文藝演出、展覽送到城鄉基層的同時,還會對當地文藝人才進行培養,幫助當地創排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藝節目,把“送文化”變成“種文化”。
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表示,“大地情深”活動不僅將高雅藝術輸送給基層群眾,同時還為國家藝術院團提供了一個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長期交流合作的平台。“通過活動,我們更加了解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有利於雙方在未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上一篇: 中國歌劇舞劇院《四季情韻》唱響悉尼 |
下一篇: 《一路風情嘉年華》展各國民族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