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
美術館志願者:招得來還要留得住
發布時間:2013-09-23 08: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9-23

  中國文化報記者朱永安報道:從各種公益組織的發展,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集中亮相,近些年志願者的身影活躍於中國社會的各種場合,志願服務已經成為加強公民教育、推動社會建設的有效方式。而隨著公益屬性的確認、免費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各類文化惠民活動的推出,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美術館,也日益成為很多志願者公益服務的選項。

  9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美術館發起主辦的2013“志願者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年會暨“美術館志願者管理”工作坊在該館舉行,這也是我國美術館界首次以志願者服務與管理為主題的交流研討活動,與會專家和來自全國近40家美術館及部分藝術類博物館的志願者工作負責人不僅分享了組織志願服務活動的經驗,也交流了工作中的思考和困惑。

  美術館人力資源匱乏

  “近幾年來,我國的美術館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一些大型公益美術館相繼建成使用或已列入建設規劃,美術館的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文化系統所屬美術館共有265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及東部發達地區。此265家美術館共有從業人員2782人,其中專業人員1497人,平均每館不足6人,人力資源匱乏,專業人員尤其缺少。”交流活動中,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諸迪的一席話道出了當前美術館發展中的現實難題。

  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楊應時對部分美術館所做的一份志願者工作調研報告中顯示,近10年來我國美術館志願者工作陸續開展,發展速度較快。較早成立志願者組織的如2003年的江蘇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館,2005年的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美術館,2006年的中國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2007年的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報告統計,24家美術館中志願者總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服務觀眾600余萬人次,累計服務時間達83萬小時。

  兩相比較,美術館的志願者數量已經是全國美術館從業人員的數倍。據了解,2012年全國265家美術館共舉辦了展覽5072個,參觀人數達2119.19萬人次,而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各類展覽的成功舉辦,尤其是展期中各項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志願者的積極參與。諸迪表示,在人事體制改革和人員編制緊張的現實條件下,通過完善機制,加大社會資源的引入和有效利用無疑是緩解這一瓶頸的有效途徑之一。

  志願者流失率大、結構單一

  據了解,湖北美術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寧波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北京今日美術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等各館的志願者都在1000人以上。雖說人多力量大,但對於急需提升專業化水平的各級美術館來說,最缺乏的還是具備藝術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服務人員。而如何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也是對美術館不小的挑戰。交流活動中,各美術館志願者工作負責人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志願者的流失。

  據楊應時介紹,調查中有一半美術館志願者流失率接近50%。經過招募、培訓、分配工作等環節後,一些志願者無法堅持完成任務,整個組織不夠穩定,勢必增加美術館的管理成本和時間成本。調查顯示,美術館中的志願者以年輕學生居多,比例超過六成,除了熱愛藝術、樂於奉獻、借此結交朋友等各種動機外,其中也不排除為了完成學校任務而參加志願服務的。年輕學生雖然有專業性高、熱情高、效率高的優勢,但也因為流動性強,課業、就業等負擔重而容易流失。

  與新興的美術館相比,博物館的志願者工作開展得更早,也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副主任趙菁介紹,2001年國博成立志願者管理委員會,會長、副會長等由志願者投票產生。管委會不僅緩解了管理者和志願者之間的一些矛盾,同時極大地增強了志願者的自主性和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在管理機制上不以傳統的服務時長考核志願者,而實行志願服務承諾制,每個志願者的情況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提出服務時間,履約承諾就是合格的志願者,這也讓個人信譽得到充分體現。

  志願者不該看作“免費勞力”

  許多曾到發達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參觀的人都會對那裡的志願服務人員印象深刻,特別是一些滿頭白發的老人十分專業的講解更讓人難忘。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介紹,國際上志願服務有多種形式,其中近些年興起的一種企業志願者值得借鑒。企業拿出一部分錢來設計項目,讓退休員工參與社會活動或者文化等領域的志願服務,既保持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又可以使企業參與社會公益,樹立品牌。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介紹,在發達國家絕大部分美術館都是志願者數量超過實際管理者數量,從前台到展廳,從公共教育到典藏到財務等部門都有志願者的身影。“這些人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上崗資質,盡管是志願服務,但是他們對美術館工作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認識。”余丁說,志願者前往美術館服務應該有明確的宗旨,他們是美術館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旦進入美術館志願者組織,相關管理就應與美術館的管理一樣。

  湖北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王小紅說的比較直白:“通常情況下,美術館認為志願者大都有較高的自覺性和自律性,認為他們就是幫幫忙,不需要管理,因此很多時候對志願者容易疏於管理、流於形式。與此同時,志願者也會覺得自己的工作不重要,慢慢消磨了工作的積極性。不能把志願者當成是美術館可有可無的免費勞力。”王小紅說。

  據了解,除管理不足外,目前我國美術館對志願者的獎勵機制也不健全,能為志願者提供保險、交通補助的仍是少數。丁元竹說,西方的志願者雖然沒有報酬,但大部分情況下,志願組織會向他們提供一定的生活資源,如住宿、保險、交通補助等。

  與美術館專業建設同行

  在各地美術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專業化建設中的各種軟件、細節問題仍難一蹴而就。廣大志願者的出現,不僅解決了美術館從業人員緊缺的現實問題,也在展覽推廣、公共教育活動等各個環節中使美術館和社會公眾的聯系日益緊密。

  志願者在美術館中與觀眾的交流和溝通最為直接,志願者的服務質量反映著一家美術館的專業水平和管理水平。余丁說,在美國的一些博物館參觀時,展廳中的講解人員常常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學者,即便不是專家,這些志願者對展廳裡的展品也十分熟悉。而中國的美術館展覽頻率很快,大多沒有核心展品的長期陳列,這對志願者的講解構成了一種挑戰。而隨著技術發展,目前不少展覽都配有語音導覽,志願者的講解如果仍然是“背台詞”的方式就很難有吸引力。對於目前的美術館志願者而言,能夠結合藝術史和展覽現場的具體情況對觀眾進行藝術啟發和審美教育並不容易。

  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教授、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向光認為,應該在博物館事業發展、社會發展大的背景中來認識博物館、美術館的志願活動,志願者的發展給美術館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台和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任務和挑戰,在調動志願者積極性的同時,應以提升博物館專業服務水平為最終目標,從而提升美術館的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