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由中國美術館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人居藝境——吳良鏞繪畫書法建筑藝術展》於近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本次展出作品囊括了吳良鏞先生各個階段的書法、繪畫作品100余幅,以及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江寧織造博物館、泰山博物館等六項建筑設計工程,全面反映了吳良鏞先生在學術探索的過程中對藝術創作的不懈追求。
吳良鏞的建筑人生始終伴隨著對繪畫藝術的摯愛。本次展覽從十分珍貴保存至今的1940年代的作品開始,直到晚年的新作,可見吳良鏞優秀的繪畫秉賦和持續的繪畫興致。他在繪畫技巧上師法正宗,形成了堅實的造型功力,更把繪畫作為觀察生活與自然、感受建筑與環境的方式,狀物為著抒情,寫景同時寫心,在行旅中國和踏訪世界之際,總是筆耕不輟,以畫家和建筑師二者兼備的眼光,畫出自己的敏銳感受。無論是水彩還是素描、速寫、水墨,取景構圖都十分大氣,色彩色調十分高級,尤其是探索了西洋繪畫塊面造型與中國藝術線條表現的兩相結合,以水色交融的語言畫出濃郁的詩意,呈現出典雅的格調和大師的手筆。
同樣,書法也是吳良鏞藝術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以言志,書為心聲,在他的書寫篇章中,透溢出他對建筑文化的思考和在傳統文化上的修養。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評論道:“吳良鏞先生的書法風格深含中國古來看重的風骨,在遒勁的筆力中體現出歷經世事滄桑而堅持不變的精神品格,同時散發出性任自然的光彩,於俊朗的儀態中坦露出謙和包容的學者情懷,堪稱知識分子純粹心靈的墨跡。”在展覽籌備過程中,他應中國美術館的邀請,以年屆九十三的高齡欣然放筆,一氣呵成,以赫然巨制寫出他的建筑文化理念和藝術感懷,展示於中國美術館的圓廳大壁,讓人嘆為觀止!
吳良鏞於21世紀初創造性的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並倡導“大科學、大藝術、大人文”交融的體系,曾題詞:“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人居環境,貴在融匯”。他認為人居環境是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創造,因此人居環境的美也是各種藝術的美的綜合集成,包括書法、文學、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等,而其美的表現關鍵在於境界的整體創造,不少文化勝跡之所以流傳千古,至今為人所稱頌、神往,並不僅依靠建筑實體本身,而是因為建筑、山水環境、文學創作、人文情懷等,交叉融匯為一個境界高遠的整體,能夠激發世世代代的人們的情感,產生了具有穿透時空的生命力和魅力。這種思想貫徹於吳先生的書畫與建筑創作中,觀其書畫,不管是水彩、速寫還是書法,似有一共同特點,往往與人的生活、人所居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集市、街道、院落、村庄,等等,無不可入畫,建筑、人物、詩文、名山大川無所不包,是以一顆虔誠的心,發現、體悟和表達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觀其建筑創作,除了物質環境的創造,還能體會到無所不在的文化氣息,城市環境、建筑、園林、雕塑及文化內涵融為一體,表現了運用高超的美學境界對精神空間的觀照。
范迪安認為:吳良鏞先生為當代中國建筑的正確發展提出深刻的見解,從大文化的高度闡發建筑的根本意義。他認為人居環境是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創造,建筑與環境的規劃和設計應該融匯山水自然和人文意境﹔他把繪畫和書法的美學理念與藝術語言導入建筑設計,使建筑和營造的形式體現出中國文化精神與中國美學特性﹔他重視建筑的“場所精神”,提出“廣義建筑學”、“人居藝境”等建筑文化理念,探索建筑與環境設計中的“中國意”與文化內涵,都在當代中國建筑界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換和創造性運用的典范。 (來源:中國美術館)
上一篇: 雲南普洱絕版木刻亮相中國美術館 |
下一篇: 中國美術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吳昌碩藝術館藏精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