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4年11月26日,收藏家黃建華先生將其珍藏的兩件達利雕塑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盧昌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曲協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姜昆,中國文聯演藝中心主任郁鈞劍,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謝小凡、胡偉、安遠遠,香港僑福建設企業機構執行者、達利雕塑作品捐贈者黃建華等共同出席了作品捐贈儀式。
達利雕塑作品捐贈儀式現場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油畫作品,更廣泛涉獵版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此次捐贈的兩件雕塑作品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表現出達利從超現實主義風格步入“經典時期”之後,對宗教神話題材的關注。
《農牧神人頭角》(Fauno Hombre Cabeza Cuernos)是達利1973年創作完成的一件雕塑作品,塑造的是羅馬神話中牧神的形象。牧神與古希臘神話中的潘神相等同,他以半人半羊的形象出現,主管牧人、獵人、農人和住在鄉野的人。藝術創作中的牧神往往被塑造成午後沉歡的形象,或歌酒,或舞蹈,逐漸擺脫“半羊”的動物性而更具有人類的情感特征。這一點也在雕塑《農牧神人頭角》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達利抓住了牧神的典型特征,以象征性手法將牧神微醺時迷醉的狀態集中表現於頭部形象上。牧神睜大雙眼彷佛看到了令人愉悅的東西並為之歡呼著,歡樂的情緒圍繞著他的面龐,飛揚的神採帶動著頭發和胡子一起悅動,如火焰般感染著觀者,使人忘卻了他原本丑陋的羊形特征。顯然,達利在這樣一個有些畸形的形象上賦予了人類的同情心,體現了他詮釋宗教題材的獨特視角,形體的變化也反映出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痕跡。
雕塑《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是達利1974年完成的一件作品。作品塑造的是天主教的聖徒聖塞巴斯蒂安,俊美的外形也使其成為藝術家們樂於表現的對象。他在教難時期曾被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下令亂箭射死,但奇跡的是箭並沒有殺死他,這段傳奇經歷使他成為人們最熟識的聖徒之一。達利的這件作品同樣塑造了聖塞巴斯蒂安被捆住後用亂箭射穿的形象,但憑借雕塑的特殊表現力,達利通過這一雕塑塑造了一位“反優雅”的塞巴斯蒂安,後仰的身體、反剪的雙手、扭曲的姿態帶來視覺上的不穩定,6支箭直插進他斑駁的身軀,模糊的表情使痛苦放大,充滿殉難的意味。但達利在展現傷害的背後暗含的卻是對“不要傷害”這一觀點的強調,體現出達利在其“經典時期”對傳統宗教題材的現代主義詮釋。
中國美術館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征集、收藏、研究國際現代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館長吳為山對此特別關注,他提出,中國美術館要成為世界著名的美術館必須海納百川,不僅要收藏中國優秀的典范之作,也要收藏和展覽世界大師的杰作,讓全人類大師在此對話,才能營建一個大的文化氣場。自其上任以來,即倡議一些愛國人士向中國美術館捐贈藝術作品,通過他親自與黃建華先生的積極溝通,第一時間得到了黃建華先生的響應,項目由安遠遠副館長具體執行,從接洽立項到作品入駐,僅一周時間便迅速落實,得以向公眾展示。
黃建華先生是香港僑福集團主席。他熱愛收藏,二十余年中,藏品囊括了中、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門類的多樣的藝術珍品,尤其偏愛收藏達利的作品,同時也十分關注中國當代藝術,所藏作品包括張曉剛、曾梵志等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的代表作。與此同時,黃建華先生更是廣為人知的愛國人士,在收藏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意識到藝術應該與眾人共享。因此,他不僅經常把藏品放於公共空間之中,給更多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更慷慨捐贈,曾向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捐贈所藏藝術作品。今日,中國美術館有幸入藏達利雕塑,得益於黃建華先生又一次無私地奉獻。鑒於其對於國際藝術品收藏的豐富經驗,中國美術館特聘任黃建華先生為我館國際發展顧問。
國家美術收藏寶庫的日益豐盈,得益於藝術家們的大力支持、親屬的無私奉獻,更有眾多愛國人士、國際友人、藝術機構等的慷慨捐贈。隨著世界藝術交流活動的日益密切,中國美術館也陸續接到了眾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友好人士捐贈的國際藝術珍品。黃建華先生的捐贈,不僅填補了中國美術館館藏達利藝術作品的空白,更為中國美術收藏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對於海峽兩岸及至海外的跨文化研究與交流也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達利的這兩件雕塑,將匯入館藏國際藝術品館藏序列,為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中國美術館將延續戶外展陳方式,將這兩件作品陳列於美術館前廣場東側戶外草坪,供更多觀眾研究、賞鑒,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與作用。
捐贈儀式中,吳為山向黃建華先生頒發捐贈證書與聘書,並共同為雕塑作品舉行揭幕儀式。
上一篇: “路德維希的藝術課”黑龍江巡展備受關注 |
下一篇: 全國美展首次外賓專場點亮“中國美術館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