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提前預約,電子掃碼進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智能化服務日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小小的一部智能手機包攬衣食住行,在給人們帶來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為眾多老年人挖了一條“數字鴻溝”。
作為我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中國美術館如何破解老年人的智能技術使用困難?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老年人進館有“綠色通道”
2020年12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門前,金黃色的琉璃瓦下,彷古式的主樓氣勢恢宏。
掃描出示健康碼,窗口工作人員查驗身份證件,報上預約編號,走完這三道程序,參觀者便可通過安檢進入中國美術館。在普通窗口的左手邊特設一條“老年人、殘疾人、訪客專用通道”,相比普通窗口,這個專用通道大大縮短了進入中國美術館的直線距離。
“這個健康碼要怎麼查?”一對老年夫妻遭遇了進館“攔路虎”。一旁的工作人員指導他們添加上最近到訪的地址,手機上很快顯示綠色標識。順利入館,老夫妻十分感激。對於擁有智能手機卻不能熟練使用健康碼的老年人,工作人員可以輔助操作。然而,有為數不少的老年人依然習慣使用“老年機”,這種情況又如何辦理入館?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美術館通過查驗老年人的老年證、身份證,測量體溫,在“智能訪客系統”中,為老年人登記身份證號、居住地等方式,為老年人進館參觀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服務。
2020年11月21日,北京健康寶發布上線了“老幼健康碼助查詢”功能,助查人員在該功能中輸入16歲以下(含16歲)少年兒童及60歲以上(含60歲)老人的身份證號,即可為老人、少年兒童進行健康狀態查詢。陪同老人參觀的子女可以為老人查詢健康碼,中國美術館也設立了專崗人員為老年人助查健康碼。
為老年人預留200個名額
《方案》提出,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通知》明確要求,文化場館和旅游景區入口處開辟綠色通道,為未能提前預約的老年人保留一定數量的免預約進入或現場購票名額,售票窗口保留現金購票方式。
“中國美術館在2020年12月初就採取了為老年人預留參觀名額的舉措。疫情之下,中國美術館實行實名制預約、錯峰、限流參觀。
目前每天限制預約2000人,其中為老年人預留200個名額,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可持老年證或身份證直接登記入館。”中國美術館保衛處處長王月文介紹,未來,為老年人預留的名額還會通過調研進行動態調整。
延續助老服務 創新智能看展
近期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原風﹒黃河魂——河南省美術作品展”等一系列精品展覽,吸引了諸多藝術愛好者。
年過七旬的郭大爺專程前來觀展,滿頭白發的他神採奕奕,興致高昂,感受著作品中九曲黃河的磅礡之勢,不時拿出單反相機拍攝喜愛的作品。此前,從在“中國美術館”微信公眾號查閱展訊、網上預約參觀,到入館驗證掃描健康碼,李大爺一點也不犯怵。對智能手機使用得心應手的李大爺,更能體會到身邊老人日常的困境。他說:“不會用智能手機,簡直寸步難行。”看到中國美術館為老年人開設的“綠色通道”,他很欣慰地說:“確實方便了我們老年人,這樣的舉措越多越好。”
“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中國美術館一直以來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此次貫徹落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工作安排,在服務設施和服務態度上不斷優化,在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上不懈地調研和探索。”王月文介紹,自2011年免費開放以來,中國美術館一直保存著傳統的助老服務,老年人可以在服務台登記免費使用輪椅、老花鏡等,館中還配置了心臟除顫儀。與此同時,智能化創新服務也在逐步展開。中國美術館的在線觀看展覽服務,既方便老年群體足不出戶看展,也方便子女協助。
下一步,中國美術館將繼續線上線下齊發力,發揮線下服務的兜底作用,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計劃開展志願服務等工作,協助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智慧生活。(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