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美麗中國﹒海疆行”走進廣州
發布時間:2013-05-08 14:1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5-08

   

  重要航運通道虎門海口

  中國文化報記者陳曦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屈菡報道: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正在加緊海洋強國的建設步伐。在中國漫長的1.8萬多公裡的大陸海岸線上,曾有過多少驚濤駭浪,又留下多少悲歡離合,還有待後人發現。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人與海洋的依存關系自古就有,海洋對中國人的影響也一直存在。

  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文化報社組織實施的“美麗中國﹒海疆行”大型報道沿著萬裡海疆的城市、鄉村、島嶼,追尋沿海人民生產生活的足跡,探尋海洋文化的無窮奧秘。這是中國文化報社繼2012年開展“走轉改﹒兵團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層採訪報道活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走轉改”實踐行動。中國文化報社的骨干記者將陸續奔赴全國沿海地區,以文化的視角講述海洋對歷史、環境、人類的影響以及中國人對海洋文化的創造,全面展示沿海軍民熱愛祖國、艱苦奮斗、樂觀堅強、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在我國,廣東省是擁有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同時也是出海口和港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廣州市作為2000多年來經久不衰的貿易港口,對接了世界文明,成為我國海洋文化最為集中並最具特色的城市。“美麗中國﹒海疆行”首站從廣州起航,去探求海洋文化的遺存與生機,以及這座城市與海洋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近日,當記者來到這座美麗的南國之城時,珠江邊的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內,第113屆廣交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世界幾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匯聚於此洽談商貿。遙想1000多年前,同樣是在廣州,眾多異國人士漂洋過海,攜帶象牙、珠寶和香料而來,再充滿期待地運回瓷器、絲綢和茶葉。滄桑巨變,繁華依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城以港興 江海相連

  在廣州,當地人通常稱珠江為“海”,對這一說法,記者在採訪起初還不太適應,但隨著採訪的深入才慢慢理解。“廣東地理的重要特點就是江海一體。”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告訴記者,珠江有8個出海口,這是黃河與長江所不具備的,這使得江海緊密貫通,海水的潮汐一直深入到整個珠江三角洲,江與海在這裡實現了交通、經濟的一體化,海洋的作用通過珠江得到了充分體現。正是這種地理優勢,使廣州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通向世界的樞紐。

  靜立在廣州市黃埔區的南海神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公元594年,隋文帝下令在扶胥港修建神廟,以祭祀海神。“這是嶺南第一間官廟,也是農耕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一個轉折點。”南海神廟文物管理所顧問黃應豐告訴記者。

  此後,歷代皇帝都會派官員到廟中祭奠,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航行至此的外國船員經歷海上風浪抵達中國後,下船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南海神,感謝南海神保佑一路平安。在貨物裝船准備離港返回時,最重要的事還是祭拜海神,祈求回程風平浪靜。當地百姓稱南海神廟為“波羅廟”,據說也是受外國海員發音的影響。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扶胥港最為繁盛,元代以後港口日漸淤塞,難以停靠大船,其航運地位被其他港口取代。如今,南海神廟外已尋覓不到港口的蹤跡。世代居於此地的87歲老人張沃興說,他小時候還能看見水面,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不斷圍海造田,這裡就變成陸地了。

  明朝“海禁”、清代“遷海”,阻礙了海上經濟文化的交流。1757年,干隆帝下令廣州一口通商,國家的封閉卻造就了廣州一地的繁忙,當時往來穿梭的外國大船停靠在黃埔古港,可謂“夷舟蟻泊”。這些船都要經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十三行”。這個帶有壟斷性質的對外貿易商行把國外的黃金白銀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清國。當然,隨後而來的還有充滿罪惡的鴉片。80多年後,英軍用堅船利炮打開了虎門的“金鎖銅關”……

  維新變革 西學東漸

  其實,在古老的中國封建王朝日益走向衰敗之時,處在中國南大門的廣州卻正孕育著新的力量。當時,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西方先進的技術、制度和文化通過海洋,伴隨著商船和大炮,首先在廣州登陸。

  在虎門鎮,當年銷毀鴉片的兩個水池完好地保存至今,水池旁蔥蘢的大樹俯瞰水池,像一位沉思的老者思慮著未來。1839年3月,林則徐從廣州天字碼頭登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在此過程中,他派人翻譯了大量外文書籍,極大地開拓了視野,並提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強御辱。然而,他的主張還未得以實現,就因鴉片戰爭爆發而被貶官至新疆伊犁,慶幸的是他的思想經過好友魏源的整理寫入《海國圖志》,並不斷影響後人。

  “當先進的文化思想傳進來,一批時代精英最先覺悟。他們看到外面世界的進步,意識到眼前的黑暗腐敗,於是萌發了變革現實、顛覆朝廷的想法。”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說。康有為、梁啟超的“百日維新”就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權分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以此理念來顛覆封建社會的專制獨裁。

  經歷維新失敗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繼續探索革命之路。孫中山從少年開始便游學海內外,逐漸產生了改造中國、振興中華的思想,他一生力倡的“三民主義”最初就源自西方政治學的理論。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如今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內,孫中山和宋慶齡革命和生活的點滴還清晰可見。

  改革開放 敢為人先

  廣州人的一天,一般是從早茶開始。早上,百年老店陶陶居酒家人聲鼎沸,紛至沓來的人們享用著茶香和點心,朋友聚會、商貿洽談也選在這裡。“早茶不僅僅是飲食文化,更主要的是商業文化,體現了廣州人開放趨商、求變唯實的生活追求和內在精神。”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季欣對記者說。

  這是大海賦予的品質。“海洋文化的本質特點是以海為商,面對變幻莫測的海洋,人們要克服重重險阻把商品賣到利潤最高的地方,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冒險、開放、多元、包容、創新、務實的文化風格。”司徒尚紀說,1979年,鄧小平把改革開放的中心圈畫在了廣東,與廣東人所具有的“敢為天下先”的品格密切相關。

  “東南西北中,發財在廣東。”這是千萬民工來廣東打拼激起的歷史波瀾,也是廣州創業發展的主要生活圖景。改革開放為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拋開束縛的市場經濟吸引了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他們把自己的勞動、知識還有智慧轉化為財富,用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以及全中國的風貌。

  在這期間,香港和澳門為廣州輸送了先進的經濟文化發展經驗,使得廣州不斷涌入新的觀念和技術。同時,粵籍等海外千萬僑胞也為家鄉的建設群策群力,為祖國發展帶回了資金、技術以及商業資源。

  廣州市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長,廣州正像一個英姿勃發、充滿活力的青年,俯瞰海洋,邁步走向世界。

  廣州,居大陸之南,卻通過海洋,與世界緊密相連,得以領風氣之先。站在新世紀之初的節點上,廣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回顧過去、把握當下、暢想未來,廣州以其豐富的海洋文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