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論壇現場
中國文化報記者蘇丹丹報道:若要評選今年最熱門的詞語,“大數據”應該能夠名列其中。當下,各行各業都在熱議大數據,有人甚至把2013年稱作“大數據元年”。無論是否承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對文化創作、生產、傳播與消費的影響已經產生,信息技術下的新文化形態和業態逐漸形成,大數據背景下的文化發展潮流正在涌動。在此背景下,舉辦有關大數據與大文化的高峰論壇就顯得及時且必要。
10月25日,首屆大數據——大文化高峰論壇在上海市寶山區舉行,受到業界多方關注。此次論壇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國家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上海寶山科技園聯合主辦,上海寶山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中傳華彩(北京)國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與會的多位專家和數十家文化企業代表就“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與大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文化產業應該以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去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國家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崔成泉表示,大數據不僅深刻影響著我國當前的網絡文化,而且深刻影響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大文化遇上大數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也是本次論壇舉辦的深層背景。
什麼是大數據
在大家都在談論大數據的當下,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何為大數據,大數據的技術特征是什麼。因此,首屆大數據——大文化高峰論壇特別將“什麼是大數據”列為一個重要議題進行討論。
人們對大數據的討論是由《大數據》和《大數據時代》兩本書引發的。《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曾在書中表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它開啟了一次重大的代際轉型,發動了一次時代的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由此可見,大數據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正如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標准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所說,“無論我們選擇與不選擇,大數據技術進入文化領域是必然的。大數據打開了文化的窗口,便有新型的文化業態快速成長。傳統意義的文化將失去往日的寧靜,不再自在自為。”
那究竟什麼是大數據?北京中科新視界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洪波認為,有關大數據的定義,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定義是為了更經濟地從高頻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架構和技術。國家圖書館館長助理孫一鋼認為,大數據就是可計算的海量內容,因為數據是由數字組成的,數據是可計算的。這裡的可計算是指可加工、可整合、可處理,以及可挖掘。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洪對大數據特征的理解則是體量大、多樣化、快速化、價值密度不高。
基於大數據的重要性,現在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積極地從政府層面推動大數據應用和研究,如美國和英國。據了解,我國也有很多大學已成立相應的大數據研究機構。
大數據與文化融合勢在必行
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大數據技術正在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顛覆著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胡惠林表示,大數據、大文化其實是數據和文化關系的一個全新命題,如何來解決這個命題?如何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者在大數據時代能否建立大文化?能不能推進大文化建設的實現?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於平表示,在大數據時代,轉變思維方式很重要。思維的轉變對研究、尋求對策都會發生轉變。以往的文化藝術學的研究都是尋找一種因果關系,現在則更注重關聯性。
關於大數據與文化的結合,華院數據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宣曉華認為,很多文化領域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解決。不過,當前有關大文化與大數據融合的實踐還很少,但是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以及業界對文化發展新路徑的摸索,以後肯定會有更多問題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提升和優化。今年初,美國有一份報告顯示,對於雲計算信賴的主要結果是促進了大數據的迅速發展,雖然近期難以分析大數據帶來的全面影響,但其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不可小視。比如說,圖書館需要考慮用戶如何使用個人數據並據此調整圖書館的服務等。
孫一鋼表示,大數據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從大數據中分析潛在的價值決定了大數據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向,大數據時代公共文化服務范圍、方式、手段、模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增值將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導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認為,在文化產業領域,從小數據到大數據擴大了文化市場的資源配置空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型的戰略資源。另外,大數據時代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代理人和委托人的欺騙動機可以得到有效抑制,這樣公共服務的效率也會得到提升。
“大數據的文化意義在於其重新定義了文化創造方式、擴展了文化資源內容、豐富了創意生成手段、創造出新的文化生態、改變了文化傳承方式、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哲學。”四川省文化廳宣傳信息中心主任趙紅川認為,在面對大數據的時候,政府職能面臨數據管理終端數量增長、數據空間變化和服務與管理模式創新三重挑戰,同時也蘊藏著政府管理佔領創新制高點的戰略機遇。
理性看待大數據
大數據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將是直接而深入的,文化領域也正在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過與會專家也表示,相信大數據,但不能迷信大數據。
江蘇省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向民表示,拿數據指導、影響文藝創作,或者研究文藝作品並不是現在才有的,隻是過去用的是少量的樣本或數據,而不是海量的數據,這是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大數據某種意義上隻能作為一個工具,不能代替人類自己的分析。如果把所有的事情交給大數據來處理很可能會陷入困境。”李向民說。
舉例來說,現在很多影視公司在制作影視作品時,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來指導創作,看起來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實踐結果往往並非如此。正如蛛網理論所研究的,今年的豬肉產量是由去年的豬肉價格決定的,生豬從飼養到出欄有一定時間,這就導致生產量和價格之間永遠不合拍。這一理論在文藝創作領域同樣適用。創作一部影視作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創作之時,就算掌握了翔實又豐富的數據,也很難保證作品推出之後,市場口味不變。
“今年6月上映的電影《富春山居圖》就是一個例子。可以看出制作方做了充分的市場分析,目前觀眾喜歡的元素如大牌明星、大制作、特效、懸疑等在影片中都能看到,但最後的結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在應用數據指導文藝創作的時候,依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大家回過頭來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即大數據對文藝作品的生產或生產的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李向民認為其更多是在營銷領域,通過一部電影分析觀眾群體的主要需求,然後根據需求選擇相應的影片在院線發行。同時,也可以根據觀眾的需求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數據對文化領域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對於文化企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往前跨一步也可能會變成謬誤。
上一篇: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與嘉峪關市簽署戰略協議 |
下一篇: “墨韻華彩”展出李曉軒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