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以文化之力托舉偉大中國夢
發布時間:2013-12-11 10: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12-11

    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美麗中國﹒海疆行”大型系列採訪報道活動,在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點、位於鴨綠江與黃海交匯處的美麗邊境城市——遼寧丹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此次採訪報道活動從今年4月開始,共有30余位記者參與,行程上萬公裡,歷經近9個月,以70余篇圖文並茂的生動報道,展示了我國海洋文化發展和邊疆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

    這是一次海洋文化的全面巡禮。南起北侖河口,經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北至鴨綠江畔,行程遍布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遼寧11個省區市的島嶼、海防一線以及沿海城市、鄉村,以文化記者的視角,挖掘海洋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尋訪融入城鄉的海洋文化精神,發現無處不在的海洋之美、山川之美、人心之美。一篇篇採訪報道,記錄著城市、鄉村與海洋交融交匯的美麗新姿: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江門五邑,中國第一僑鄉﹔北海,因海而名、以文而興﹔博鰲,從萬泉河口到亞洲窗口﹔寧波,港通天下、書藏古今﹔鹽城,鹽之城、海之歌……敢為天下先的海洋精神,碰撞與包容的海洋胸懷,港通天下與豪邁果敢的海洋性格,早已深深扎根於沿海人民乃至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更成為我們今天建設海洋文化強國的巨大力量。

    這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廣西欽州著名將領馮子材故居,郁郁蔥蔥的大樹訴說著抗擊法國侵略軍的成功戰斗﹔舟山定海彷佛還回蕩著“城亡與亡,誓死不離定海半步”的悲壯誓言﹔在山東劉公島重溫甲午海戰那不堪回首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在北侖河口的東興竹山,“祖國不再是一個詞匯,或者一個概念性的名詞,而是寸土寸金的誓死捍衛,是千百年屹立不變的激情守護”。特別是今年7月“美麗中國﹒海疆行”採訪走進西沙永興島,採訪組深切感受到駐島官兵“愛島愛國、樂守天涯”的高尚情操,感懷於官兵們時刻准備奉獻的豪情壯志。行走海疆的採訪,也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與周邊關系,今天的中國必須著眼未來,樹立當代海洋觀,在和諧共處中爭取13億人應有的海洋權益。

    這是一次文化建設成果的全面展示。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文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地文化工作者展現出的精神面貌,也深深地感染著參與採訪報道的每位記者,防城港海上漁家書屋、舟山農村文化禮堂、岱山海洋博物館群、寧波水下考古,以及廣東饒平土樓、潮州木雕、京族獨弦琴……城市的文化建設、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從不同角度展示著文化建設方方面面的成果。

    這是一次服務基層、行走海疆的文化志願行動。作為2013“文化志願者基層服務年”的示范活動、“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的重點項目,由文化部領導帶隊,我們攜手國家圖書館、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央歌劇院等多家單位,在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開展了採訪報道暨基層文化服務活動,凝聚文化部系統與全國文化工作者對三沙軍民一片深情的國家圖書館三沙市分館、中央歌劇院西沙基層文化服務基地、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三沙市支中心、中國文化報社西沙水警區基層聯系點在島上建成。今年11月,“美麗中國﹒海疆行”採訪報道邀請著名書畫名家走進青島,作為弘揚海洋文化的志願者,書畫家以書畫作品表達了對祖國海疆的熱愛之情,為青島人民奉獻了一場高層次的藝術展覽。

    這是一次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入學習、思考,也是本報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又一次生動實踐。近年來,“齊魯金秋行”“走轉改﹒兵團行”“美麗中國﹒海疆行”“走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一系列重大採訪活動的開展,是我們貫徹落實“走轉改”要求的具體舉措。作為全國思想文化戰線的一份重要報紙,服務大局,推動文化建設,凝聚愛國情懷,傳遞正能量,是我們一直以來堅守的宗旨。“美麗中國﹒海疆行”作為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後策劃組織的重大採訪活動,是本報採訪時間最長、覆蓋地域最廣的一次採訪報道,不僅積累了報道經驗,拓展了報道領域,鍛煉了年輕採編隊伍,而且在努力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同時,真正擔當起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雖然“美麗中國﹒海疆行”採訪報道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我們走向海洋、關注海洋文化建設、提升海洋文化戰略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今天,遼寧號航母巡弋在浩瀚的海洋,“嫦娥抱玉兔”展開探月之旅,我們從來沒有像這樣接近夢想的實現。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新的契機,以文化之力托舉偉大中國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肩負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