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家科研項目——“數碼影像技術保護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項目總體驗收會日前舉行。由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主持的這一項目得到了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以及與會專家的充分肯定,順利結項驗收。
近年來,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民間表演藝術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手工藝也瀕臨消亡。為了加強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於2008年申報了“數碼影像技術保護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項目,利用現代數碼影像技術來記錄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民族民間表演藝術及傳統手工藝。該項目得到了文化部和財政部的高度重視,撥付專款予以支持。經充分調研和反復論證,項目確定採用合作研究的方式,以“戲曲、舞蹈、傳統手工藝”為樣本深入研究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的記錄保護與傳承方法,並設立多個子項目分別展開理論和實踐研究。
經過項目組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中國民間戲曲拍攝標准化流程研究》和《民間舞蹈、民間手工藝拍攝標准化流程研究》兩個子項目已於2010年5月結題驗收。《民間舞蹈類專題片拍攝規范與流程研究及典型樣片拍攝》、《民間舞蹈三維數據獲取和利用規范及流程研究》、《傳統手工藝類專題片拍攝規范與流程研究及典型樣片拍攝》等5個子項目於2011年7月結題驗收。
此次驗收會除對《戲曲專題片(荊河戲)拍攝規范與流程研究及典型樣片拍攝》、《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及傳統手工藝專題片國內拍攝現狀分析》、《數碼影像的數字化保存標准研究》3個剩余子項目進行結題外,還對總項目進行驗收。
會上,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負責人介紹了該項目的前期調研、中期執行情況,數碼影像拍攝過程中的標准參數和技術規范,以及後期制作、管理和風險評估等。
與會專家就項目的總體目標、各子項目的研究重點與項目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提問,並發表意見。專家們高度評價“數碼影像技術保護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項目的重要意義,認為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嘗試用數碼影像技術對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進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的相應拍攝標准和規范具體詳實,具有可操作性,也體現了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可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重要的參考資料和操作技術規范,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重要指導示范作用。專家們一致通過了總項目的驗收。
上一篇: 書畫認知與管理專家會在湘召開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