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劉茜報道:“六秩春秋,光陰寒暑”,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已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12月8日,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劇場作了題為《傳統文化中關於治國理政的八個說法》的講座,該院建院60周年系列文化學術活動由此拉開序幕。
求真務實辦院慶
據介紹,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以及該院領導班子確立了本次院慶活動要體現求真務實的方針。為了落實這個方針,中國藝術研究院本次院慶活動不搞慶典,而舉辦一系列文化學術活動,還計劃把省下的錢捐給希望小學。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張慶善說:“中國藝術研究院是藝術科研國家隊,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近10年來形成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鼎立的發展思路,取得了眾多學術成果。我們要通過系列文化學術活動突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特色,讓更多的人了解我院。”
60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匯集了一大批在諸領域卓有建樹的著名學者和藝術家,如梅蘭芳、程硯秋、張庚、郭漢城、黃賓虹、王朝聞、楊蔭瀏、馮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陸梅林等,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該院在各藝術學科都取得了可喜成績,特別是在中國戲劇、中國音樂、中國美術、中國舞蹈、中國電影等領域的史論研究方面,推出了一批具有學科奠基意義並代表國家學術水准的史論著作﹔進入新世紀以來,該院在從事傳統藝術史論研究的同時,對文化遺產保護和藝術現狀研究也給予了極大重視,力爭通過對我國文化藝術發展中帶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通過一系列重大課題、學術研討、學術講座和學術評獎的實施和完成,推動我國藝術科研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
名家匯聚高端學術講座
“在一系列院慶活動中,我最期待的是聆聽王蒙、劉夢溪、范曾、袁行霈等幾位名家主講的高端學術講座。以往多是通過讀書了解他們,現在終於可以在現場一睹他們的風採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小李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除了劉夢溪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袁行霈的《陶淵明: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等高端學術講座,還將有十分豐富的活動於近期舉行,如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60年成果展、院慶60年書畫展、走基層活動、為農民工塑像等活動,充分展示中國藝術研究院60年來的成就。
激勵年輕學者擔負更多責任
“通過學術研討,可以近距離領略我院的歷史和著名學者的風採。”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的徐剛、金娟等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表示。據了解,中國藝術研究院一方面尊重和關心老專家,通過老一輩專家的學術精神和專業知識的傳承,使良好的學術風氣和藝術品德得以傳播和發揚光大﹔另一方面還非常關心年輕人才的培養,不斷完善人才梯隊建設,讓本院優秀學者特別是中青年學者承擔重大科研課題,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談到老中青三代學者梯隊,張慶善說:“前段時間,郭漢城、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資華筠、范曾、劉夢溪7位學者獲聘我院首批終身研究員。我院還有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如非遺領域的田青、美術領域的陳醉等,希望他們像前輩學者一樣多出成果,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