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日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主辦的“文化建設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60年系列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中宣部文藝局巡視員、副局長湯恆,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高顯莉等出席了研討會。戴錦華、黃式憲、 黃會林、饒曙光、酈蘇元、賈磊磊、丁亞平、周星、鐘大豐、沙蕙等40余位專家與會。
會議主要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討論中國電影的發展問題,分設“文化強國與中國當代電影發展趨向”、“文化創新與當代電影創作”、“中國電影文化傳播與國際影響力”等議題。
不應僅有經濟指標和票房指標
“目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如何推動中國電影進入更良性的發展以及中國電影如何承擔文化建設的當代使命,是值得電影研究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的看法,得到了與會者一致響應。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賈磊磊認為,眼下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更多是為文化產業的經濟目標、就業目標、消費目標、出口目標提了很多硬性量化的數據。我們對於實體業,隻關注生產流程、包裝工藝和銷售渠道,而不關注它的原料來源、營養成分和衛生標准。這種單項度的評價維度,與文化產業本身的屬性不相適應。 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再把文化產業的研究僅僅變成一種放棄文化內容的經濟學研究,文化產業自身的屬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要關注它的文化內容。由此可見,確定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維度,已經成為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任務。
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饒曙光也持相同意見。他認為,在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隻有經濟指標和票房指標,也應該有相應的文化指標和精神指標。相對於電影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的明顯進步,比如今年的126億票房的取得,我們的文化體系建設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短板,主要表現在創意能力不足、缺乏人文關懷、缺乏現實社會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缺乏主流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建構和表達,存在著明顯的非理性電影消費。
創作者也有同感。導演尹力說,中國電影不缺資金,但是似乎沒有一種主體的價值觀統攝,這是整個文化生態的問題。導演王小帥說,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一些有獨立性的藝術電影並沒有受到市場的青睞,市場更青睞娛樂化的東西。未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之路會越走越好,但制衡電影發展的瓶頸依然是原創力和文化生命力。
對這個問題,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做了以下思考:當中國電影以巨無霸的方式膨脹,是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軟件在填充這個巨大的硬件機制。她認為,要重視劇本作為一劇之本的作用。
電影創作的若干創新問題
與會者對電影個性藝術表達、影視批評等若干電影創作問題進行了廣泛研討。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主要談了2011年兩部影片對於中國電影發展的啟示。《金陵十三釵》的意義在於尋找一種新的中外合作的模式。這種中外合作的模式既可以被中國電影觀眾所接受,也可以在海外打開市場。另外,《失戀33天》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小片,但是卻獲得了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80後”“90後”的年輕人成為影片的主角,這些年輕人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記周星教授說,最近幾部電影值得關注,一是《人山人海》對於現實嚴酷性的表現,悲劇意味鮮明;二是《金陵十三釵》是重大歷史題材影片,觸動文化審美的心靈。
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處長沙蕙發言說,相比其他藝術門類,影視評論和影視研究非常活躍,這可能和影視批評的門檻低有關系,但也需要建立一種影視評論的標准。
如何更好“走出去” 增強國際影響力
中國電影如何確立自身文化品格,如何“走出去”進而增強國際影響力?與會者一致認為, 中國電影應努力構建和諧價值體系,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精神。中國電影要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學會吸收、借鑒、融合,在堅守我們的文化立場和民族品格的基礎上創新。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介紹了本單位所做的2011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查問卷的活動。這個調查問卷覆蓋了9個國家和18個語種,主要涉及外國觀眾對於中國電影的接觸情況、對於中國電影的偏好、對中國電影中文化價值的認知等問題。調查結果是動作類的作品是外國觀眾比較喜愛的,他們認為當今中國電影傳播的主要是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更希望看到中國電影裡的時代感和都市文化。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對當下中國電影的創造力非常憂慮。他說,當下中國缺乏一種與國外觀眾對話的價值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說,當前被日本人接受的中國導演,在國內並一定是主流導演,這就是一種傳播和接受上的差異。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慧瑜以印度寶萊塢為參照來觀察中國當下電影生產,與寶萊塢70%的影院觀眾是農民相比,當下中國電影的影院觀眾過於集中於都市青年群體,而且新世紀以來印度電影在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下,也逐漸走向國際化。這些方面值得中國學習。
| 上一篇: 關愛孤獨症兒童志願公益活動啟動 |
| 下一篇: 全國藝術院校學生作品展在京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