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舉辦
發布時間:2013-05-08 14: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5-08

   

  中國藝術研究院翻譯家鄭雪來主持編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六冊,日前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4月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央編譯出版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在斯氏誕生150年後的今天向中國讀者推出全面體現其創作經驗、理論見解和美學觀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集共分6冊,不但包括《我的藝術生活》、《演員自我修養》、《演員創造角色》等斯氏體系的核心文本,還收錄了斯氏大量與藝術創作有關的論文、演講、札記、日記和回憶錄等重要文獻,為我國學者研究斯氏體系提供了詳實而准確的資料,同時作為寶貴的借鑒資源,對豐富我國戲劇、影視理論,提升我國表演藝術水平,推動戲劇、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為會議撰寫了書面致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主要譯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雪來,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童道明,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羅藝軍、會長章柏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中國電影資料館原館長徐庄,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譚霈生,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中國電影出版社原社長許南明、原總編輯富瀾,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馬精武、劉詩兵,中國出版協會副秘書長和龑,中國藝術研究院相關院所負責人丁亞平、劉禎、宋寶珍、王安奎等戲劇、影視界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等60多人出席了此次研討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磊磊主持了會議。

  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基於自己的學術背景與研究視角,就我國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學術與實踐意義,斯氏理論體系對世界、特別是我國戲劇與電影藝術的深遠影響,以及老一輩藝術家的執著精神和藝術貢獻等諸多層面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一

  鄭雪來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譯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重要著作,近60年來精韌不怠,默默耕耘,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勤勉的治學精神為我國研究斯氏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會上,他回顧了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過程,對斯氏體系在我國的傳播進行了全面介紹,指出中央編譯出版社此次隆重出版該全集,為讀者和業界系統“打撈”斯氏遺產提供了必要條件,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呂品田將斯氏比作歐洲現代表演藝術領域乃至歐洲現代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強調,研究斯氏體系既能“知彼”——我們借鑒和學習世界優秀的藝術傳統具有巨大作用,又可“知己”——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表演藝術傳統,了解我們藝術經驗的獨特性。所以無論從“知己”還是“知彼”的角度而言,對斯氏理論的研究與翻譯都具有重要意義。

  富瀾回顧了翻譯斯氏全集的歷史,談到鄭雪來自1953年接受該翻譯任務,至今已有一個甲子,其間起起落落,諸多坎坷,如今全集終獲出版。希望文藝界提倡認真學習、研究經典的風氣,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斯氏體系。劉明清指出,中央編譯出版社一直把成為東西方文化的擺渡者作為自己的使命和座右銘,出版翻譯了一大批國外學術著作。此次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旨在讓更多讀者借鑒、傳承世界優秀的文化遺產,促進我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和龑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翻譯和出版中看到了學術界與出版界相輔相成、共同振興中華文化的巨大潛力。他從國際文化交流的視角出發,指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瓶頸便是翻譯,希望國家和社會投入更多資金,培養更多、更好的翻譯力量,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徐庄就全集的出版向鄭雪來熱情道賀。他談到,鄭雪來一生致力於戲劇、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和著述,介紹域外優秀藝術理論創作成果,篳路藍縷、孜孜不倦,以為我國青年學者與藝術家前進之階梯。童道明對鄭雪來的學術造詣和翻譯功力表示敬佩。他指出,鄭雪來翻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精細優美,對戲劇本質進行了精妙概括,很好地體現了原作精髓。他還提到,在中國關於斯氏體系的最大爭論發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時於是之便堅持認為,斯氏體系最重要的是突出演員的自我本質,而非片面地從自我出發。

  二

  此次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論的全面譯介和推廣再度激發了我國對斯氏體系的研究熱情。正如賈磊磊指出的那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出版,為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斯氏藝術理論,進一步提升我國話劇、戲曲乃至電影的創作水平,豐富其理論建構,從藝術研究核心層面促進我國的學術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一川指出,斯氏體系強調演員對角色設身處地的體驗和理解,成為真實性原則在表演中實施的具體法則,其傳入中國最突出的意義便在於促進了現實主義藝術原則在中國藝術界的迅速傳播,並產生權威性影響。劉詩兵將斯氏體系比作指導演員在表演藝術河流上成功到達彼岸的“橋”和“船”,能夠幫助演員在塑造人物時達到很好的境界。斯氏完整的表演體系、美學思想和對導演工作的革新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譚霈生斷言,斯式體系作為世界戲劇經典不會過時,因為它觸及到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是當前中國戲劇界非常需要的藝術資源。

  羅藝軍提到斯氏等前蘇聯戲劇大師曾對梅蘭芳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在梅蘭芳美輪美奐的表演中看到了當時蘇聯戲劇美學新的突破可能性,特別是時空的自由和完美的表演等,這體現出西方“寫實”藝術與東方“寫意”藝術碰撞後可能激發的藝術靈感與火花。劉禎探討了斯氏戲劇理論與中國戲曲表演體系之間的關系,認為兩者戲劇觀不同,但斯氏戲劇理論對中國戲曲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斯氏戲劇理論體系的系統、完備和成熟,對中國戲曲發展和理論總結極具啟迪性。王安奎指出,中國戲曲表演將體驗與表現相結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外部技巧訓練方法,但內心體驗隻能靠演員的感悟。總結戲曲表演藝術經驗,將之上升到理論高度,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斯氏理論。宋寶珍強調,斯氏體系不僅能夠提高演員的藝術創造力,還有助於他們在舞台上創造出一系列形象逼真、感情真摯、富有生活氣息的藝術形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藝術實踐反復證明,斯氏體系對舞台藝術創造至關重要。

  三

  此次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入研究與開掘世界文化經典,還促使我們反思以往的學術思維方式與藝術觀念,汲取藝術經典的精神力量,對我國學術風氣與創作取向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與影響。

  仲呈祥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翻譯出版這樣一部經典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表現。此次研討會使人感受到了敬畏經典、學習經典的良好學術氛圍,有助於扭轉民族讀書風氣淡薄、對經典敬畏之情淡薄的不良風氣。他還強調,無論對待自己民族的經典,還是其他民族、國家的經典,我們都要以包容的心態、開放的眼光加以學習和借鑒,摒棄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維,多元兼容,這樣才能在21世紀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馬精武談到,斯氏要求藝術家深入生活,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要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切忌浮躁,否則無法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然而,斯氏倡導的這種潛心於創作、忠實於藝術的風氣一度失落,這與娛樂至上、金錢至上的浮夸之風密切相關。所以,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斯氏的藝術創作理論,更要體味和開掘其藝術觀、人生觀中更為寶貴的思想蘊涵。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出版和對斯氏體系的研討使我們能夠站在21世紀的平台上重新審視該體系在中國的傳播,汲取寶貴的經驗與教訓。斯氏體系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具有開放性,我們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要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而完善我國的戲劇、影視表演藝術體系和理論體系,讓我國的戲劇、影視文化在廣闊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更加健康、繁榮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