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
文章惟誠 有感而發
——《藝術當代性論評》自序
發布時間:2013-11-29 10: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易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11-29

王文章

 

    因工作崗位的職責,也因為自己喜愛的原因,從事藝術管理三十五六年來,看過千多場的舞台演出,看過很多的美術和藝術展覽,還參與過不少作品或演出的創作過程。此間,與很多藝術家和專家學者間的切磋交流,成為同道的樂事。在藝術欣賞與交流的過程中,留下了一些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對文藝發展進程思考的文字。其中一部分可歸入文藝論評的文章,收在這本集子中。這些文章,除一部分是從學理上探討藝術的核心問題而尚可以“論”謂之外,其他多是以作品或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評析,則可以“評”謂之。這些文章雖大都不拘統一體例寫來,但概括或研究的內容,都是藝術的現實問題,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我對藝術當代性問題的認識,故以“藝術當代性論評”名之。

    文藝論評,應該是論者基於閱讀或欣賞的審美感悟,而對文藝作品本身或文學藝術家整體創作的審美分析。《文心雕龍﹒知音》雲:“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隻有深入體味、研究藝術對象,才可能寫出令人信服的論評文字。師心自任,曠語浮言,自難會心。文章惟誠,認真求實,有感而發,應該是文藝論評的基礎。唯此,我寫作這些文字,便盡可能從審美感受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理解,去揭示藝術家具有個性特征的審美創造。這本書中的另一部分文章,是為藝術家、學者的作品集或文集寫的序言或評論。他們大都是我的師友、同事和學生,這些文章多是應命寫作,但卻不敢草率,每一篇都是在細研作品或文集的基礎上寫成,力求辨悉微奧,用心用力的程度,可以說都是從自己心裡流出來的文字。這些文章大都不長,寫作非循“簡為文章盡境”之旨,而是多因難有比較完整的時間去鋪陳揮洒文字,常抱言止而意猶未盡之憾。書中其他如談藝術管理的文字,是試圖從理論的角度去概括藝術管理的實踐。現在研究藝術管理的人不斷增多,全國有二十多所大學還開設了藝術管理類的專業,六十多所大學開設了這類的課程。書中的這些文字,刊載出來,期與讀者交流。另外,媒體記者朋友的一些與藝術當代性問題相關的專訪也附錄在本書最後,一方面是這些文字也從不同方面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借此表達對這些朋友的感謝之意。同時,在本書文稿的搜集、整理、出版中,沈梅、方玉菊等同志給予了很多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古人雲:操千曲而後辨音,觀千劍而後論器。聞多見廣,談藝論文或可中的。但最根本的,還在於論者是否能以具有獨特眼光的發現,對作品或文藝現象作出符合藝術本質規律的客觀揭示。在見、識及藝術鑒賞的感悟方面,自己欠缺尚多﹔並且,寫作都是用上班工作之余的時間完成,難有時間從容思考,寫出的文字雖基於真情實感而發,但謬誤之處或存於文字而不自知。敝帚自珍,結集呈現於讀者,既意在檢而匯之,亦在交流而求得同道指正。

    (《藝術當代性論評》:王文章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4月第一版。本文標題為編者代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