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命名暨頒牌儀式,於2013年12月18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隆重舉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高顯莉,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蔣明清,副巡視員張兵,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辦公室主任宋偉、管理處處長榮書琴,和專家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以及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傳承人代表、嘉賓等40余人出席了今天的命名暨頒牌儀式。儀式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主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受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委托,在命名暨頒牌儀式上宣讀講話
牛根富副院長受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委托,在命名暨頒牌儀式上宣讀講話。王文章指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特別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的密切結合。在全力做好保護和傳承實踐的同時,一些優秀傳承人努力將所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和現狀、原理和價值、保護方式和方法,及該項目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問題等,置於理論層面進行研究探討,努力提升對保護實踐感性經驗的理論認識水平﹔他們結合當前生活,對傳統技藝進行創造性研究和開發,以實現活態的、生產性保護和科學保護。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研究工作,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密切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立並命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近一年的實踐證明,這對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他希望兩批被命名的各保護研究基地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研究特長,緊密結合保護實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保護技術與方法、傳承方式與途徑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不斷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指導下的保護實踐能力。
馬文輝發表重要講話。他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予以高度評價,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設立和第二批保護研究基地的命名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當代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是建設我們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礎。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文化強國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及時總結保護經驗,對探索建立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本規律和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指導保護實踐繼續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隻有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相互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才能得到不斷發展。他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業已取得國內外業界高度認可的豐碩成果。命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揮自身學術理論研究指導作用,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領域,健全理論研究人才結構的重要舉措。從首批“保護研究基地”命名到現在近一年的實踐證明,這一舉措,對繼續深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積極而深遠的重要影響。他希望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和傳承人抓住當前大好機遇,堅持理論與實踐齊頭並進,堅持研究與保護緊密結合,堅持保護與傳承同步發展,共同努力,不斷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前發展。
馬文輝、高顯莉和劉魁立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頒牌。這次命名和頒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共9個,分別是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李利宏,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北京朝陽京劇文化藝術中心(王彬,京劇)、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王鵬,古琴傳統制作技藝)、福建南平市建窯陶瓷研究所(孫建興,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莆田市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李鳳榮,莆田木雕)、康定大吉香巴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登巴大吉,藏族唐卡)、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黃雲鵬,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魏立中,木板水印技藝)和夏侯文龍泉窯研究所(夏侯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王鵬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代表發言。他說,被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是對其多年工作成績的肯定,同時也是激勵和鞭策,謹代表九家單位對主辦單位和各位專家表示感謝。鈞天坊立足古琴傳統制作技藝傳承,致力於古琴文化推廣和研究,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相融合的發展之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能夠建立起一個中國傳統文化體驗空間,啟發和感悟更多人形成文化傳播的自覺態度,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專家代表劉錫誠研究員發言
專家代表劉錫誠研究員發言。他在向各被命名單位和代表祝賀之後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跨世紀文化工程,其在各層面,尤其是理論探討和研究工作的開拓和推進,凝聚了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和傳承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得到人文社會科學界的重視和參與。盡管我們一直遵循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理念,但在一定階段,保護實踐走在了理論工作的前面,理論大致停留於保護工作研究的層面,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及相關領域的學理性研究探討不足。他相信,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命名,對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產生更多更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充實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領域的先導地位,構建和完善我國新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為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密切結合,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遴選保護成效好,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由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發起或作為主要發起力量建立的獨立法人機構,為之專門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今年初,已有四家單位和四位傳承人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機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並已取得國內外業界高度認可的成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設立與命名,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創舉,對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供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上一篇: 中國書法院獎大賽江蘇啟動 |
下一篇: 藝術品科學鑒定與管理培訓班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