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6月21日,“李希凡先生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暨《李希凡文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五會議室舉行。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文化部原代部長、中宣部原副部長賀敬之,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馮其庸,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中宣部原副部長翟泰豐,全國政協常委、北京曹雪芹學會會長胡德平,山東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袁世碩,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李岩分別在會上講話,向李希凡先生致以祝賀。座談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主持。
李希凡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紅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終身研究員。李希凡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就讀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期間,就聆聽了楊向奎、王仲犖、蕭滌非、馮沅君、陸侃如等名師的教誨,對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為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大學二年級時,李希凡先生就撰寫了論文《典型人物的創造》,成為《文史哲》發表的第一篇出自學生之手的文章。1954年,《文史哲》第2期發表了李希凡先生的《略談〈水滸〉評價問題》。同年5月,針對《紅樓夢》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李希凡先生與藍翎先生合作撰寫了《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一文,刊登在《文史哲》1954年的第9期上,此文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熱切關注。於是,在紅學界後來有了關於“小人物”的故事,也有了他與“紅學”的結緣。1954年這一系列學術成果的問世,標志著李希凡先生在學術領域六十年辛勤耕耘的開始。
李希凡先生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著堅定信仰,並本著知識分子學術批評的誠摯與責任,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在50年代提出的學術觀點。即《紅樓夢》是一部具有偉大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的作品, 而絕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色空”這類唯心主義的觀點不是《紅樓夢》的“基本觀念”,《紅樓夢》不是“自然主義”的作品,《紅樓夢》不是曹雪芹的自傳﹔《紅樓夢》對封建階級的腐朽生活以及倫理道德的暴露和批判確實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它的男女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特別是賈寶玉的形象與精神風貌,不隻具有叛逆性的傾向,還顯示了富於人性覺醒的新內涵﹔也不否認《紅樓夢》中滲透在藝術形象裡的一些觀念和情緒也的確渲染著一定的虛無宿命色彩。這些都曾在紅學批評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並引發了紅學方法論的變革。馮其庸先生曾說過:“用唯物主義的研究取代唯心主義的研究,這是方法論的變革。應該說,《紅樓夢》研究成為新的面貌,就是從李希凡他們的文章開始的。”李希凡先生的《紅樓夢》研究拓寬了紅學的視野,推動了紅學在新的歷史階段中的發展。”此外,在如典型論、《紅樓夢》的創作方法、無名氏的續書等方面,李希凡先生的觀點也影響深遠。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學術素養的層層積澱,李希凡先生在堅持對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那些基本觀點”做進一步闡發的同時, 由於沉潛於《紅樓夢》的藝術魅力,集中對《紅樓夢》藝術世界和人物形象作了較為深入而系統的評論,試圖解讀這部偉大作品的真、善、美,並在紅學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李希凡先生的主要紅學著作有:《紅樓夢評論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說“情”——紅樓夢意境探微》、《紅樓夢藝術世界》、《傳神文筆足千秋》、《沉沙集:李希凡論紅樓夢及中國古典小說》等。此外,他還與馮其庸先生一起主編了《紅樓夢學刊》、《紅樓夢大辭典》等。
李希凡先生還曾於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潛心研究魯迅,終於實現了他把在“讀魯迅”的長期學習中積累的感受、體會與認識寫出來的宿願,並完成了他的兩本專著——《〈吶喊〉〈彷徨〉的思想與藝術》和《一個偉大尋求者的心聲》。此外,從1955年至1986年,李希凡先生一直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工作,就現當代文藝作品與文藝理論問題做出過許多有影響力的評論,先後出版了《弦外集》、《論“人”和“現實”》、《管見集》、《寸心集》、《題材、思想、藝術》、《京門劇談》、《文藝漫筆》、《文藝漫筆續編》、《藝文絮語》等。他主編的《圖說中國藝術史》、《中國藝術》以及《中華藝術通史》等也頗受學界與社會的歡迎。
《李希凡文集》(東方出版中心2014年1月出版),煌煌七卷,逾400萬字。第一卷《中國古典小說論叢》,第二卷《紅樓夢人物論》,第三卷《論魯迅的“五種創作”》,第四卷《現代文學評論集》,第五卷《藝術評論集》,第六卷《序跋、隨筆、散文》,第七卷《往事回眸》,真實地展現了李希凡先生一生著述的全貌,凝聚了李希凡先生畢生的心血和智慧。通過這套《文集》,我們可以全面了解李希凡先生六十年學術研究的歷程和成就,了解他在當代紅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卓越貢獻,了解他對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諸多建樹,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在時代大潮中的命運、遭際及情懷,他的文化人生和心路歷程。同時,我們還可以從中觀測新中國文藝批評的歷史風雲,見證新中國文學藝術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論爭、理論交鋒中發展前進。
李希凡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六十年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勇於探索,精益求精。可以說,他過去的這六十年,是追求學術人生的六十年,也是他肩負著學術責任與歷史使命的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