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推進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將易地扶貧搬遷與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創新扶貧開發方式,2016年12月7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在北京簽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扶貧合作協議》。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連輯,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副院長牛根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張政、副州長黃曼以及州委州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共同出席了簽字儀式。簽字儀式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副秘書長魏曉雙主持。
呂品田在致辭中說,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過程中,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綿延文化傳統、保持文化特色、增進文化認同和構建精神家園的獨特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我國藝術研究、藝術創作、藝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智庫的國家級專業機構,在全面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發揮著政策咨詢、學術研究、成果推介等專業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立完善。非常願意發揮專業優長,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同推進黔西南易地扶貧搬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扶貧工作。
張政同志表示,黔西南州各族群眾在大山裡生活了千百年,創造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為了保護好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黔西南州在搬遷過程中專門對搬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分類,紀錄保存。協議簽訂後,計劃聯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搬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挖掘整理,讓搬遷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讓搬遷的群眾依靠民族文化資源就業創業,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住得好。
連輯同志最後發表講話。他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兩項重要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就是想將這兩項重要的工作結合起來,互相促進,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他強調,扶貧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扶助,從更深層次上看,扶貧的關鍵是要精神扶貧、智力扶貧、文化扶貧。文化扶貧是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文化扶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扶貧工作的效果,是促進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的重要因素。雙方的合作,無疑將推進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協調發展,使人民群眾既能安身,更能安心,是造福當地民眾的大好事。希望雙方攜手並進,發揮各自優勢,秉承國家意識、專業意識和發展意識,精誠合作,為推進扶貧思路創新實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經驗。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長黃曼(左)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交換協議文本
儀式結束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右八)與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張政(左七)與雙方代表合影
隨後,黃曼與牛根富分別代表甲乙雙方在協議上簽字。
根據協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扶貧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提供智力支持和工作指導,並開展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個案研究與實踐,組織專業培訓,設立教學研究基地,宣傳、推介合作成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國家扶貧戰略實施的有機結合提供經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