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台上線兩周年 
新一批數字資源發布
發布時間:2024-04-24 09:29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2024-04-24

  2024年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兩年前的今天,以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並入選首批《世界記憶名錄》的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為資源主體建設的數字平台上線試運行。“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台(https://www.ctmsa-cnaa.com)是面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公益性音頻資源數字平台,以專業學術資源平台為基本定位,以共享共建的開放性服務模式為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提供第一手學術資源。自上線以來,平台累計訪問量12萬余次,在線注冊用戶4000余人,涉及24個國家以及我國絕大多數省市區。值此“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台上線兩周年之際,中國藝術研究院將更新平台數據,發布一批珍貴資源。
  此次將在“資源”欄目中新增音頻節目數據6051條,包括民間歌曲2234條、曲藝音樂429條、戲曲音樂1316條、綜合類傳統樂種27條、宗教音樂47條、歌舞及舞蹈音樂335條、民族器樂曲1148條、現代創作歌曲261條、西洋樂器演奏的中國作品135條、歌劇及舞劇音樂73條、有關音樂的其他音響資料45條,主要涉及唱片和開盤錄音帶兩種錄音介質,其中,唱片年代最早自20世紀初期,開盤錄音帶大多為20世紀50至90年代期間從民間採錄而來。
  在“專題”欄目中,此次新增五個專題,分別是“梅周會演”(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唱段”、“革家人的音樂”、“白族大本曲”和“弦索十三套”。
  今年是著名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30周年,程硯秋誕辰120周年,此次特別策劃“梅周會演”和“程硯秋唱段”專題,以示紀念。“梅周會演”專題主要收錄1955年4月在北京天橋大劇場舉行的“舞台生活五十年紀念會”演出中梅蘭芳表演的刀馬旦戲代表作《穆柯寨》和周信芳創編、表演的麟派代表作《文天祥》現場錄音。“程硯秋唱段”主要收錄程硯秋於20世紀20至40年代期間的表演現場錄音。

梅蘭芳在京劇《穆柯寨》中飾穆桂英 1955年
程硯秋在京劇《青霜劍》中飾申雪貞 1929年
  革家人是貴州少數民族族群,有獨特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貴州對革家人的音樂進行採集,“革家人的音樂”專題所收曲目就是此次採錄的部分內容。
  貴州黃平縣貓寨革家人蘆笙舞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民間特有的一種說唱曲藝,2021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白族大本曲”專題所收曲目是1959年5月中國藝術研究院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白族組採風的部分重要成果。

伍國棟在雲南大理上雞邑進行白族音樂採訪時,白族老歌手教青年唱大本曲 1985年
  《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備考》,是清代榮齋所編的一部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曲選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楊蔭瀏、曹安和、文彥、簡其華等前輩學者對弦索音樂整體性傳承與學術研究深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弦索十三套”專題主要收錄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錄制、在中央音樂學院小禮堂舉行的"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現場錄音。
  曹安和(左)與文彥將初步譯成的《弦索十三套》線譜與簡譜進行對照核校 1955年
  “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台的上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獲得多項榮譽。2023年10月,“‘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台和‘傳統音樂檔案’應用程序”被評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優秀案例”,入選類型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同年12月,“構建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學術資源數字平台”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文化資源普查成果轉化利用典型案例。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檔案的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孜孜不倦,苦心孤詣,在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的保護、傳播和利用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未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將繼續積極利用最新數字技術,持續開展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建設,探索並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活化,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