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楊蔭瀏講壇”(第139期)舉辦
發布時間:2024-12-16 10:15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2024-12-16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邊疆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堅持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邊疆地區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4年12月11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第139期“楊蔭瀏講壇”,特邀來自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五位藝術家黑給克﹒吾克買提汗、發爾達吾孜﹒庫爾班夏、庫孜伯克﹒吾拉木買買提、西爾扎提﹒木巴拉克夏、那吾肉孜﹒吐爾遜,舉辦了題為“中國塔吉克音樂的形態與生態”的專題學術交流活動。

  本講座以塔吉克族傳統音樂的生態環境為切入點,涉及帕米爾高原高寒荒漠的高原地理環境,海拔高、空氣稀薄的生存環境和生物資源樣態及其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位置﹔中國塔吉克族的歷史淵源、語言系屬、民族分布,塔吉克“藍蓋裡”古老民居、婚禮、服飾等人生禮儀,飲水節、播種節、肖貢巴哈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習俗,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塔吉克族傳統音樂的文化生態。

  塔吉克族傳統音樂可分為民歌、傳統器樂、舞蹈音樂、曲藝音樂四種。本次講座中,五位塔吉克族藝術家用他們精湛的表演,對塔吉克音樂的形態特點作了生動展示。展演從緬懷“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的“法拉克”歌聲開始,包括塔吉克族“拜衣特”民歌《古麗碧塔》《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對比性演唱,鷹笛、手鼓、奈依、塔吉克熱瓦普、低音熱瓦普等樂器構造與性能的講解,塔吉克熱瓦普獨奏曲《美麗的帕米爾》,賽馬、叼羊音樂中“恰布素孜”節奏講解,舞蹈音樂“麥麗斯”八五拍和“恰布素孜”八七拍節奏律動分析,“鷹舞”舞蹈形態展示等,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塔吉克族傳統音樂的樂律、樂調、節奏、節拍、樂器、體裁、風格等形態特征。現場氣氛熱烈,優美的塔吉克音樂和精彩的學術講解把活動推向高潮。

  本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僅對今後音樂研究所工作具有積極意義,更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實踐。塔吉克族傳統音樂蘊含著豐厚的學術資源,期望更多學者將研究視野投向邊疆,關注包括塔吉克族在內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推進具有獨立自主品格的中國音樂學術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