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研討會在河北召開
發布時間:2025-11-19 10:04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2025-11-19
11月14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輯部與河北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研討會”在河北美術學院召開。開幕儀式上,河北美術學院執行校長甄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焦照旺致辭。河北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董小龍主持開幕式。會議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定位的理論探索”為主題設置主旨發言。
上午的主旨發言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從系統性保護的內涵闡發、非遺的多學科知識體系與內在學理、文化遺產的學科建設路徑、中國的人文藝術傳統等角度共同指出,學科定位是非遺專業發展的根基,非遺學科具有學科交叉的性質,其建設應遵循系統性的思維方法,向內融通藝術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向外在文化學、大遺產理論、國家文化戰略體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使之更好地成為學科落地實踐的指導。下午的三個分論壇邀請了來自全國25所開設非遺保護本科專業的院校以及部分預備設立該專業院校的專家學者。在三場分論壇及經驗交流環節,學者們基於學科實踐交流了經驗與困惑。跨學科協作是整場討論的共識、核心、難點與突破點。基於跨學科協作的思路,在課程設置上,各院校普遍採用“非遺+”形式,引入藝術、文物、歷史、計算機、影像、傳播等多學科共建﹔在人才培養理念上,強調培養兼具理論素養、技藝基礎與社會服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實踐路徑上,響應國家文化戰略要求,注重政產學研協同、產教融合、數智賦能以及民族區域資源的深度挖掘。目前,學科尚屬初創階段,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包括基礎理論研究不足、師資研究方向分散、協同機制有待完善、傳統學科進入非遺語境存在困難等,這些問題需要學界集中力量在未來的工作中共同探索。
本次研討會系統梳理了非遺學科定位和專業建設的現實基礎、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當前,非遺已從保護實踐邁入知識體系建構的新階段,需結合教育部自2021年以來設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以及相關研究生專業研究方向,充分發揮高校在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領域的重要作用,構建多角度、成系統的學科體系。本次研討會覆蓋了全國代表性院校及學科專業帶頭人,是國內率先從非遺本科教育角度切入,對非遺學科建設落地實施的探討,為學科建設提供了來自教學一線的操作思路和實施經驗,有力推進了中國非遺自主知識體系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