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央歌劇院
中央歌劇院
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辛亥風雲》在澳門首演
發布時間:2011-11-14 14:40 來源:中央歌劇院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央歌劇院 2011-11-14

    2011年11月12日,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在澳門綜藝館首演了該院原創大型史詩歌劇《辛亥風雲》。這部作品是在全國政協和文化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央歌劇院與澳門藝術家合作的結晶,作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巨獻禮品,在澳門與世人見面。

    全劇集中描述了發生於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的故事。歌劇《辛亥風雲》展示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一舉推翻清朝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壯烈過程。 
    歌劇《辛亥風雲》參考陳逸峰(澳門)的文學本創作,由中央歌劇院著名編劇胡紹祥、藝術總監俞峰編劇,邀請我國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作曲,中央歌劇院著名導演王湖泉執導。 
    歌劇《辛亥風雲》匯集了中央歌劇院的一線表演藝術家,劇中主要人物李懷漢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李想飾演,阿蓮由當紅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飾演,黃興由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濤飾演,林覺民由男高音歌唱家高偉飾演,此外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和女中音歌唱家王紅分別在劇中飾演主要人物陳意映和徐宗漢。 
    歌劇《辛亥風雲》圍繞同盟會員秘密商議舉事、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真實展現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謳歌了追求民主自由的民族精英、新軍官兵奮勇投身革命的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全劇內容集中凝練,劇情跌宕起伏,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辛亥年風雲激蕩的多彩畫卷。全劇刻畫了兩對愛人,一對是林覺民和陳意映,一對是李懷漢和阿蓮。林覺民在決定參加廣州起義後,寫下了感人肺腑的《與妻書》。陳意映在廣州起義失敗後,接到《與妻書》,唱出了“我願用我的愛與你遠行”的絕唱。李懷漢是林覺民的戰友,他掩埋了烈士的尸骨,回到阿蓮的身邊。在准備和阿蓮結婚時,李懷漢突然接到總部急赴武昌的命令。李懷漢和阿蓮深情告別,倆人企盼著“相伴到永遠”。武昌起義成功時,李懷漢高舉鐵血十八星旗,與眾人高唱“自由的旗幟迎風飄揚,旗幟上有我們的理想”。全劇在《百年辛亥》的大合唱中推至高潮,戛然而止。 
    在該劇的音樂創作方面,作曲家唐建平將戲劇的重點聚集在林覺民、李懷漢等民主革命者們犧牲個人小愛而追求國家大愛的革命事跡上。因此歌劇的音樂既有大歌劇中描寫和表現重大題材的輝煌和宏大氣魄,也有抒情歌劇中深入刻畫人物內心情感和崇高生命精神的詠嘆。其中革命者林覺民訣別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的詠嘆調,以交響和歌唱的融合突出發揮了男高音的戲劇性力量,表現了林覺民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悲壯。而其妻陳意映《讀與妻書》的女高音詠嘆調則發揮了抒情女高音感人的特長,其音樂在悲情起伏的旋律中渲染了陳意映失去愛人的慘痛和追隨丈夫足跡的信念。男女高音二重唱《白蓮花隻為你開放》通過激情澎湃的旋律表達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崇高愛情。歌劇中還有大量的群眾性唱段,如令人熱血沸騰的合唱《自由的旗幟迎風飄揚》、《革命何其艱難》,還有祭奠黃花崗72烈士的女聲合唱等都有效地營造了歌劇的戲劇氛圍。 
    表演方面,導演王湖泉考慮到觀眾不太接受灌輸的方式,因此有意嘗試區別於模式化的表現手法,用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的視角講述當時大事件。這樣無疑能讓觀眾有更多共鳴,讓觀眾抱著獵取歷史知識的目的去看,和他們在情感上達到相呼應。《辛亥風雲》著重在細節和人性化的視角去表現。在創作中,希望能把這種偉大、悲情的氣質體現出來。在藝術處理上,一方面不在人格上矮化清室,同時凸顯革命的堅定!另外在舞台效果處理方面,根據舞台的條件,做到虛實結合,劇中人的悲歡離合,用講述的方式帶領觀眾回看《辛亥風雲》。 
    此外,在舞美設計上,舞美設計李賓借鑒、吸收、運用了一些影視手段,充分發揮影像、煙霧和燈光的優勢。在視覺的色彩上採用中間色,以更好地詮釋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