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央歌劇院
中央歌劇院
行家論見引領劇院建設與運營文化
發布時間:2014-04-21 11:13 來源:領導交辦 編輯:易碩
信息來源:領導交辦 2014-04-21

    編者按:劇院建設與運營作為文化傳播的基礎,在文化復興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業界日益認識到劇院建設與運營的重要性,一系列就此展開的會議、論壇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重要文化活動中。2013516,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等聯合主辦的“民族文化復興與文化建筑未來”座談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20131012,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劇院建設與運行高峰論壇”在山東省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辦。為了集中展示專家對劇院建設與運營的權威觀點,筆者摘錄了部分專家就劇院建設與運營發表的看法,以期引發更多更深的思考與探討。

    建筑與文化要互通

    陳新(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副秘書長)  

    陳新就文化建筑與文化復興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第一,文化建筑要體現民族的文化,應該有民族的屬性和文化的屬性。第二,文化建筑是享受文化的地方,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這種精神需求已經變成我們的必需品。所以改革開放以後,音樂廳、大劇院越來越多,這是一種時代現象,今後一段時間發展會很快,估計可能有1000億元到2000億元的市場容量。第三,對文化建筑的繁榮發展,我們這個時代並沒有准備好。目前全國有1523家一級裝飾企業,真正懂文化建筑,能搞文化建筑的並不多,再加上建筑行業對文化建筑的定位有時不太清晰,所以出現了很多資質一般的企業來搞文化建筑這種特種裝修的現象,導致很多劇院建成之後就荒廢了,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在這種背景下,中孚泰率先舉起了文化建筑這個大旗,是第一個提出來隻做大劇院裝修的企業,做到了專業化和細分化。這幾年他們一直力爭做到文化建筑的民族性與個性相統一、裝飾藝術和建筑藝術相統一、裝飾效果與運用效果相統一,為文化建筑的建設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為行業樹立了標杆。   

    專注文化建筑 復興民族建筑文化

    譚澤斌(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  

    我走訪了英國很多城市,發現大劇院、音樂廳等文化建筑,在民眾的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高雅的藝術場所不僅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藝術修養相輔相成,形成了一種彼此共生的良性循環。另外,英國的文化建筑在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建筑往往能夠象征一個國家的文化,比如美國的百老匯、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等,這些文化建筑都成為一個傳播文化藝術、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精神層面卻沒有及時跟上,對老百姓欠下了文化債。大劇院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尊嚴,然而由於國內缺乏劇院專業人才和隊伍,從未做過劇院裝修的建筑設計單位,參與了大劇院的建設,把劇院作為普通的公共建筑來設計和建設,導致的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建的劇院大概有1/3基本上不能從事專業演出﹔還有1/3有較大的功能缺陷,這讓我們感覺到國家財富的巨大浪費。

    20138月,我在美國考察時發現,美國在利用劇院傳播文化和價值觀方面採用“航母戰斗群”模式,即在每個大劇院周圍,建有很多專業的小劇院,為大劇院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劇院則以其品牌效應由內向外輻射文化影響力。兩者互動融合,形成健康高效、持續發展的劇場生態。以舊金山音樂學院為例,校內有大型音樂廳,學校周邊配套有十幾個小型音樂廳。這些小音樂廳分工精細,涉及音樂類別廣泛,且運營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在這些社區劇場,經常有音樂愛好者創作出新劇目,經多次試演後進入大劇場展演,並得到迅速和廣泛地傳播。除此之外,在美國無論是大劇院還是小劇場,不但能夠展演劇目,還經常舉行學術交流、劇目創作交流、團體聚會等活動。美國這種自下而上的劇院建設和運營模式,對我有了新啟示。結合當前我國基本國情,劇院社區化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實處是其發展方向之一。

    我國的劇院建設,任重道遠,需要解決建筑設計的專業技術問題,需要解決發展方向的規劃問題,需要解決市場供需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問題。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認為,劇場的建設要多元化,演出的門類各種各樣、千差萬別,不同城市的消費群體對劇場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要按照市場的實際需求來建設劇院。美國劇院咨詢管理專家Webb Dunca認為,劇院的發展需要切合市場變化,如要由單一的大劇院向文藝社區模式發展,重視觀眾在個人追求方面的變化。

演出事業的繁榮 需要更多的劇院

朱克寧(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   

    現在劇場演出和劇場建設,有一個比較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最近幾屆政協大會都提出劇場空巢現象﹔另一方面,從劇場演出的經營主體來看,現在全國大概有1.3萬個演出團體,但專業劇場隻有2000個左右,平均7個藝術團體才能輪到一個劇場,再加上音樂會、演唱會還有國外來華的一些演出項目,我們有大批的節目實際上沒有給它們提供充足的表演場地。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由於劇場的短缺,肯定會出現劇場建設的一個高峰期。

    除了新建劇場,還應盡可能地去挖掘現有的劇場。可能由於體制的一些原因,有些政府單位的演出場館沒有對公眾開放,這是我們下一步要挖掘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就是在二三線城市,有很多幾十年前建造的劇場已不太適合現代演出需要,應該升級換代。

    在建新劇場時,需要考慮的是專業化問題。我們現在的很多劇場不是按照演出的標准需求來建設的,以至於出現了從二樓把大設備吊進劇場這樣比較極端的例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演出的門類各種各樣、千差萬別,它對表演場地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時,大城市、二三線城市,各自對劇場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要按照市場的實際需求來建設劇院。劇場應該多元化,我特別希望在地級市能看到二三十個各具特色的劇場,很有中國特色,又能體現當地文化的劇場。

劇院的發展 需要切合市場變化

Webb Dunca  (美國劇院咨詢管理專家)

    1999年到2009年,美國視覺和表演藝術家數量有非常大的增長。1999年有8萬多名藝術類學位的畢業生,到2009年這類人數已經增長到12萬。而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近20年來觀眾對各種傳統藝術表演的需求量在不斷減少。與此同時,政府直接扶持劇院演藝事業的資金也在減少,演出項目的收入並未提高,劇院建設成本卻出現了急聚上升趨勢。

    所以,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越來越多的文藝團體在尋找管理團隊,藝術演出資金收入低迷,觀眾數量正在減少,劇院建筑投入資金大,成本壓力不斷增加。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那就必須進行變革。

    首先,拋棄傳統的思想。劇院並不是專門為某一類人所設計的,它是為大眾設計的。在過去,隻有上等人才可以來到劇院,但如今劇院必須大眾化,向更廣泛的人群開放,保持更多的開放時間。除了藝術家進行專業的表演之外,還可以進行免費的藝術表演來吸引人群。例如紐約市的一個新型演繹中心每天有18個小時為大眾開放。

    第二,要由單一的大劇院向文藝社區模式發展。在劇院裡設計各種分類式小劇場,同時,做好劇院周邊的配套規劃。這樣既可節省成本,又能提高劇院的使用效率,為不同的觀眾進行服務。

    第三,培養觀眾的主動參與意識。從隻能在劇院被動觀看演出轉向提供各種培訓,舉辦各類文藝活動。例如,開辦各種各樣的文娛課程和節目,這樣一來,整個劇院就會更多地與觀眾進行互動。

    第四,要拓展思維,不能隻為了劇院的發展而發展劇院。要與劇院文化相關的周邊產業融合發展,比如促進周邊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的發展。

    第五,要推動大學音樂廳的轉變發展。曾經大學隻能在封閉式的建筑物裡進行各種文藝活動,所有的文藝活動隻向學生開放,而不能向大眾開放。如今我們開始將大學劇院建設在校外,充分發揮其功能。

    第六,劇院要重視觀眾個人追求方面的變化。他們並不想花更多的時間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而是在整個劇場中可以交談或者比較隨意地觀看演出,這就要求我們的劇場設計要往多功能方向發展,能夠為觀眾提供這種便利。

    第七,要用藝術改變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是隨著一小撥藝術家的進駐發生了各種變化:有更多的產業蜂擁而入,比如說商店、餐飲、藝術教育等。

 部分文化建筑出現了功能缺陷,專家建議政府能在法律層面,規定文化建筑設計開始就要有聲學公司或者聲學所介入,聲學設計必須符合現有的國家規范。在劇院運營方面,專家建議,要很好地培養觀眾看演出的文化消費習慣,引進國內外的經典劇目,形成自己的品牌,充分發揮大劇院的綜合社會效應。

    聲學設計的建筑規范 應納入文化建筑審批程序 

    李國華(長安大學聲學所副教授)

    文化建筑與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國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建的部分劇院,由國家出錢,最有標志性的就是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建完以後有了第一場演出,就是舞劇《東方紅》,當時演出效果不錯,但後來讓外國人來演出,出現了問題。比如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進行音樂演出,效果就不好,因為人民大會堂沒有做好聲學設計。但目前有一個難點,就是本科生培養階段沒有建筑聲學這個專業,隻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階段才有,專業人員比較缺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建的劇院很少,到了90年代,我國迎來了大劇院發展的高潮期,1997年上海大劇院建成,翻開了大劇院的新篇章。2000年以後,大量的劇院、音樂廳、文化中心、體育館、廣電中心,還有很多電影城相繼出現,這是文化建筑大發展的時期。文化建筑雖然發展了,但在建筑的功能方面出現很多缺陷。

    我國對建筑設計有審批制度,比如建筑設計有個節能規定,建筑要想得到審批得先拿建筑圖紙到節能辦審核。建筑物裡面包括3個內容:建筑工學、建工光學、建筑聲學,但是聲學這一塊現在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導致很多文化建筑在聲學方面有較大缺陷,沒有竣工驗收標准,而且往往投訴無門。所以,我建議政府能在法律層面,規定文化建筑設計開始就要有聲學公司或者聲學所介入,聲學設計必須符合現有的國家規范。

    要培養觀看演出的 文化消費習慣

    張哲(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

    在過去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劇院建設。我們這幾年陸續建起來的有50多家大劇院。這麼多大劇院建好以後,現在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怎麼管,二是如何運營。這兩個問題困擾著建設大劇院的投資者,所以現在出現了兩種管理方式:一是托管,由於自己沒有能力管理大劇院,所以找一家專業公司代管,現在全國有兩家這樣的專業公司,一家是保利,另一家是中影。二是自管,也就是投資者(當地政府)自己組織力量建設大劇院,交給當地的文化部門管理,比較有代表性的劇院有兩家,一家是北京國家大劇院,另一家是上海大劇院。

    劇院完成建設以後又應如何運營?首先,當前的劇院可分為兩類:一是營利性劇院,二是非營利性劇院。對這些劇院,政府都應進行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調整非營利性演出機構的稅收政策,合理制定公共事業費。

    二是要很好地培養觀眾看演出的文化消費習慣。我認為真正想看演出的人還是願意掏錢的,關鍵是大部分人沒有這樣的生活習慣。從教育角度入手,從小學到中學就把一些戲劇的課程安排進去,組織學生到劇院觀看演出。我們需要慢慢把中國人進劇院看演出的習慣培養起來。

    三是不斷引進國內外的經典劇目,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我認為,劇院要有自己的品牌戰略,千萬不能建好一個劇院,隻要有演出團隊就可以進入表演。一定要慢慢地讓觀眾認識到,這個劇院是以什麼樣的劇目作為演出特色的,這個一定是我們以後吸引觀眾的重要賣點。

    四是充分發揮大劇院的綜合社會效應。除了演節目外,我們還要提供藝術教育,我們要把各種門類的藝術向不懂藝術的觀眾做介紹,通過這樣的教育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這門藝術。劇院還要推出原創作品,現在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和上海大劇院都在做原創劇目,其他劇院幾乎沒有制作他們自己的節目。上海大劇院制作節目跟其他劇院又不一樣,我們現在採取中外聯合制作的方式。原因很簡單,可以降低成本,另外通過這樣的聯合制作可以把我國的節目、團隊和上海大劇院的品牌輸出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