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報道:7月5日、6日,中央歌劇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經典歌劇《圖蘭朵》,此場演出票價實行“123”票價新政: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的演出池座每張300元,一樓樓座每張200元,其他座位每張100元。演出結束後,工作人員遇到一位職業為大學老師的觀眾,這位觀眾說,如果以後這麼好的演出都保持這個票價,那我們不會再千方百計要贈票,而是會自己掏錢買票經常來看演出。
中央歌劇院醞釀已久的“123”票價新政,於今年3月13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斯特拉文斯基專場音樂會》時推出,4月17日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6月14日演出《紀念理查﹒施特勞斯誕辰150周年專場音樂會》,均實行“123”票價新政,每場2000多張演出票均賣出1500張以上。而7月5日、6日上演的歌劇《圖蘭朵》,演出票則提前2天就已經全部售完。
“123”票價標准是怎麼制定出來的?中央歌劇院首先參考了國外眾多歌劇院的情況。在意大利,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1500歐元,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歌劇票價最低13歐元,最高210歐元,中間分8檔﹔德國人月均工資3000歐元,德意志國家歌劇院歌劇票價最低21歐元,最高90歐元,中間分6檔。參考了國外眾多歌劇院後,中央歌劇院發現觀眾是否願意掏錢買票看歌劇,需要看票價佔收入的比例。在綜合參考外國歌劇演出票價、核算各方面成本、比照國內觀眾消費能力、衡量藝術自身價值之後,中央歌劇院制定了“123”的票價分檔,一方面降低票價,另一方面“123”這樣易記的數字推廣起來比較容易。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表示,中央歌劇院此舉意不在票價的“拼低”,而在“限高”,使多年虛高不下的演出票價降下來,因為“一味的高票價是在把藝術推上市場絕路”。據他介紹,國外的高雅藝術票價並不區分公益性和商業性,高雅藝術的低票價是常態,政府、大企業、慈善機構和基金會的補貼和資助,使得高雅藝術低票價得以長久維持。
“政府蓋大劇院、興辦國有文藝院團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是為了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作為國家培養的文藝工作者,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不能改變。”俞峰說。為了這份堅守,中央歌劇院在得到政府在公益演出方面資助的同時,還進行舞台科技研發,自辦服裝工廠,將提高效益和精打細算相結合,使得高水准的歌劇藝術,能夠迎來買得起演出票的觀眾。
實行“123”票價政策以後,中央歌劇院工作人員感受最深的是,來要贈票的人明顯減少了。“以前經常找我要贈票的人,現在有一半已經不要了,他們可能覺得票價這麼低還要贈票,實在不好意思,很多人開始自己掏錢買票。”中央歌劇院工作人員費斌說。對於演奏員、演員來說,票價降低、演出增多、觀眾增多,演出的精氣神被調動了起來,對自己藝術水准的要求自然而然也提高了。
中央歌劇院表示,“123”票價將常年執行,並希望以群眾能接受的票價推動演出市場的良性循環。3年後,中央歌劇院位於北京東二環附近的專業劇場將落成投入使用,屆時,中央歌劇院將更加自信、自主地推行低票價政策。
上一篇: 中央歌劇院金秋九月奉獻經典 |
下一篇: 中央歌劇院表彰優秀共產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