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央民族樂團《聲詩潤朱弦》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
中國文化報記者 盧旭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屈菡報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當這首流傳千古的名句配上絕妙的江南絲竹吟唱而出時,將會有怎樣的意境?作為2011年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參演劇目之一,9月2日,中央民族樂團合唱隊在北京音樂廳為觀眾獻上了一台名為《聲詩潤朱弦》詩歌音樂會。
伴著鐘磬清脆而悠遠的樂聲,《梅花三弄》的和唱漸漸響起,彷佛充盈於耳旁,卻又縈繞飄渺、難以捕捉﹔在民族管弦樂隊的恢弘演奏中,女高音歌唱家謝琳把《木蘭從軍》演繹得慷慨激昂﹔《五更鳥》、《放風箏》等這些民間古曲也被搬上了舞台,清新而生動地再現給觀眾。
唱、吟、誦、念是傳統的讀書方式,從《禮記》“朱弦疏越,壹倡三嘆”的吟唱,到歐陽修“勒之金石,播之聲詩”的頌揚。詩與樂、弦與歌,一直都因為對美的共同訴求而共生。近代以來,趙元任、楊蔭瀏、朱自清、葉聖陶、俞平伯等音樂家和文人都提倡吟誦。2008年,“常州吟誦”還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首琴簫吟《陽關三疊》,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惜別之情唱得婉轉動人。據介紹,琴歌是傳統詩歌的表現形式之一,經過著名琴家查阜西收集打譜,《陽關三疊》等得到廣泛普及。在這場音樂會中,編排了部分琴歌,讓當代觀眾了解古琴文化。此外,音樂會還使用了一些不常見的樂器,如箜篌,這個類似於西方豎琴的古代樂器歷史悠久,在傳統藝術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已很少出現在舞台上,學習的人數就更少了。
民族管弦樂隊和民族合唱隊的搭配,是中央民族樂團舉辦詩歌吟唱的先天優勢。中央民族樂團合唱隊是一支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國家級民族聲樂合唱隊,以演唱中國歌曲及民歌改編作品見長。多年來,他們繼承並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在音樂舞台上確立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我們希望用傳統樂器表現出古人所描繪的詩情畫意,用簡潔的舞台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吳玉霞說,音樂形式要不斷推陳出新,舉行這台音樂會的初衷便是既能夠表達古代詩詞的大美意境,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上一篇: 民族管弦樂載起“艱難與輝煌”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