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漢藏藝術家同台演繹《西藏春天》。 日乃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焦雯報道:“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7月18日晚,望著台上藏族歌唱家德西梅朵身著華麗藏裝,站在中央民族樂團演奏家們當中深情歌唱的情景,老文藝工作者丹增不禁潸然淚下:“西藏這些年走過的路不容易,有中央的幫扶,民族的團結,才有今天的發展,希望台上這樣藏漢一家親的圖景,能夠一直繼續下去!”
當晚,隨著大型民族音樂會《西藏春天》的唱響,由文化部、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中央民族樂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承辦,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和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四地文化部門協辦的“中央民族樂團120人赴藏慰問演出活動”在拉薩市民族文化藝術宮拉開帷幕。
一次溯源:是“回家”更是“趕考”
自2012年《西藏春天》在北京創排成功以來,這已經是中央民族樂團與西藏歌舞團的第4次合作了,從北京首演到2013年西藏新年音樂會,再到全國9個援藏省、市的巡演,《西藏春天》一步步走向全國,獲得好評如潮。
這一次,它又回到了聖潔的雪域高原,7月17日至28日,12天中,由團長席強和黨委書記孫毅帶隊的120人的演出隊伍,行走了西藏4個地區,為近萬名觀眾演出6場。與其說是“回家”,這更像是一場“考試”——由國家級藝術院團與西藏本地藝術家聯合創作的《西藏春天》,將西藏音樂元素以現代民族器樂合奏與合唱的形式呈現,它是不是一台有生命力的音樂會,是不是真正描繪出了“西藏春天”的動人圖景,最終還要取決於西藏人民的直接檢驗。
在熱愛歌舞藝術的西藏,民族器樂音樂會的形式能否得到認可?經過改編的經典曲目能不能打動他們的心弦?新創排的西藏樂器與樂隊的合奏是不是仍帶著天地間悠遠遼闊的意蘊?這些都是未知數。
12天的行程之後,這一切已經有了答案——西藏人民用他們的掌聲和歡呼聲,回應了藝術家們的精彩演出和《西藏春天》的熱切期待。6場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在日喀則,3000余名觀眾頂著正午的烈日觀看演出,沒有座位就站完整場,結束仍不肯散去﹔每場演出,都不時有觀眾隨著節奏輕聲擊掌或哼唱,小朋友們更是樂得手舞足蹈。
“在西藏,器樂音樂會這種演出形式並不多見,西藏題材的音樂會就更少了,尤其是在日喀則、山南和林芝,演出音樂會都是第一次。觀眾反響的熱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說明《西藏春天》是成功的,這種央地合作的模式是值得借鑒推廣的。”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表示。
席強說,作為文化援藏項目,《西藏春天》的音樂創作體現了當代民族音樂在繼承傳統、創新未來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在《走進西藏》、《天路》、《西藏春天》這些主題性音樂作品中,樂曲創作正是把握住了民族音樂的旋律優美、耳熟能詳,並運用現代作曲技法來提升藏族民間音樂的美好意境,這是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根本原因。”席強表示,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將高雅的民族音樂時代化是《西藏春天》音樂會最為寶貴的經驗,也是中央民族樂團在探索民族音樂如何深入人民大眾,如何傳承發展而積累的有益經驗。
一種探索:漢藏民族器樂共譜“西藏春天”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與西藏簽訂的5年幫扶計劃中的首項成果,《西藏春天》在曲目創作和人才培養上,無疑都有示范效應。
“音樂會中70%至80%的曲目都是全新創作的,而且,全部委約新創作品成活率達到90%,這在常規的藝術創作中難能可貴。為了讓老百姓更能接受,我們運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藏族經典曲目甚至是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進行了音樂上的移植改編和重新編配。同時,對藏族獨有的民間樂器如六弦琴、牛角琴、鷹笛等進行挖掘創新,使其既符合當代審美,又不失原有的情致韻味。”席強表示,《西藏春天》是中央民族樂團在央地藝術院團合作,以及開發民族樂隊表現西藏風格的表演所進行的積極探索。
“西藏音樂文化底蘊深厚,但創作人才比較匱乏,並且現在演出很多時候借助MIDI,用樂隊的時候少,樂隊編制也不那麼齊,更不用說為民族樂器創作排演這樣的大型協奏曲了。”西藏歌舞團團長丹增告訴記者,此次音樂會中的《喜馬拉雅歡歌》,正是以六弦琴、根恰琴等藏族樂器配合國樂的樂隊,這種全新的嘗試效果很好。“與中央民族樂團的合作讓我們學到很多,無論是從音樂技藝、管理運作還是從工作作風上,他們確實起到了中直院團的表率作用。”丹增表示,受中央民族樂團啟發,他們現在在藏族樂器改良以及劇團運作管理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對於62歲的藏族鷹笛演奏家次旦來說,這是一個長達40年的等待。工作40年,還是首次與國家級的藝術院團合作。20年前,他恢復了西藏獨有的民族樂器鷹笛,這支用鷹的翅骨做成的豎笛,因為原材料的稀有難得,幾乎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件樂器。直到《西藏春天》上演,鷹笛才有機會與大型樂隊合奏,並成為協奏曲的主角。
一個感受:北京夢、西藏夢都是中國夢
“這次我也和當地一些觀眾進行了交談,他們覺得每首曲子都好聽,能打動人,富有激情。看來今後我們還要繼續這種創作模式,著眼於給普通觀眾帶來心靈上的撫慰,帶來民族音樂深厚的情感,而非像現在很多作曲家,隻講技法不講情感,隻是以學術性、探索性作品來面對大眾。”席強表示,富有感召力、彰顯核心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才是值得弘揚的,也會受到觀眾喜愛。這也是他此次西藏之行的一大體會,更是借助央地藝術院團合作之機走轉改、接地氣的巨大收獲。
央地合作令西藏方面獲益匪淺。“西藏的歌舞文化歷來興盛,這次與中央民族樂團的合作,不僅讓樂團的面貌煥然一新,也讓觀眾對民族器樂有了全新的認識。”央地合作後樂團呈現的新面貌,讓西藏歌舞團副團長、指揮邊巴為之振奮。
“西藏這些年經濟上脫貧迅猛,但文化脫貧的任務仍很艱巨。文化資源豐厚,創作力量薄弱,是西藏文化發展一直面臨的困境。這幾年在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與中直院團的合作和優勢互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和作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甚至世界。”張治中表示,近5年是西藏專業藝術發展最好的5年,進京展演、參評獲獎的劇目最多,影響力也最大。接下來,他們還將加強與中直院團的合作,繼續創作《西藏春天》這樣既彰顯西藏文化,又不失現代審美趣味的藝術作品。“漢藏藝術家共同演繹和諧樂章,這是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一個縮影,無論北京夢、西藏夢,最後大家都是為共同的中國夢而奮斗、付出,這才是這次合作帶給我們最深的觸動。”張治中說。
上一篇: 中央民族樂團赴藏巡演 踐行民族音樂“走邊疆” |
下一篇: 中央民族樂團“八一”專場獻演駐京官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