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
體系示范區領導小組辦公室 總第54期 2015年8月31日
目 錄
【領導督查】
◆史可副市長蒞臨文廣新局調研
◆史可副市長一行到渝水區調研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文化品牌】
◆市文化館啟動“特色社區”打造項目
◆分宜縣舉行“傳承經典﹒我最棒”少兒才藝大賽
【蹲點日記】
◆枯木逢春的水北採茶戲
史可副市長蒞臨文廣新局調研
8月25日上午,市政府副市長史可到新余市文廣新局就全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工作進行了調研。
會上,史可副市長認真聽取了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劉獻忠、局班子成員及直屬各單位負責人的匯報。
史可副市長在聽取工作匯報後,對全局上下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等工作充分肯定,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市創建辦)
史可副市長一行到渝水區調研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8月25日下午,副市長史可在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劉獻忠、調研員萬小亻毛的陪同下來到渝水區調研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一行先後來到鋼絲廠社區、麗景社區實地考察,隨後在城南辦會議室與全區5個辦事處分管領導和33個社區負責人進行了親切座談。渝水區政府副區長謝雲萍、區文廣新局局長陪同。
實地考察時,調研組察看了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詳細詢問了社區負責人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開展情況。兩個社區在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已初顯成效,鋼絲廠社區的漫畫文化和麗景社區的太極文化得到了肯定。
座談會上,各辦事處分管領導和社區負責人就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等方面進行了發言。
聽取了發言之後,劉獻忠書記就如何做好一個基層文化工作者提出具體要求。
史可副市長就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下一步工作開展進行了布置,要求做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調查摸底、規劃布置、打造品牌、突出載體、加大宣傳、聯建共創、示范引領、互相交流、表彰先進。
通過座談會,各參會人員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工作方向,為更好地投入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沖刺階段振奮了精神、積蓄了能量。
(渝水區文廣新局 佔思勇)
市文化館啟動“特色社區”打造項目
為積極推進我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讓廣大社區居民不出門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帶來的各種文化利好服務。市文化館以創建為契機,與各個社區建立了”特色社區”共建機制。
8月26日,市文廣新局調研員萬小亻毛 、市文化館館長盧戎等一行將100支竹笛送到長林和盛德社區,啟動了“特色社區”共建項目。啟動儀式結束後,專業老師手把手的教社區居民竹笛吹奏的一些基本動作和調整氣息的方法,開展免費輔導和培訓。不久,又把100把二胡送到康盛社區。
康盛社區、長林社區、盛德社區是“特色社區”的第一批試點,接下來將在全市社區推開,打造“百花工程”。
(市文化館 曾琪、黃明波)
分宜縣舉行“傳承經典﹒我最棒”少兒才藝大賽
8月20日晚,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分宜縣“傳承經典﹒我最棒”少兒才藝大賽決賽在分宜廣播電視台演播大廳圓滿落幕,經過海選、復賽兩個淘汰環節,脫穎而出的16名選手在舞台上各盡所能,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賞心悅目的才藝比拼。
比賽現場氛圍熱烈,演繹內容豐富多彩,相聲、雙簧、古箏、葫蘆絲、笛子、戲曲、舞蹈、書畫、武術等才藝展示令人贊不絕口﹔參賽選手自編自導的《鑿壁偷光》、《臥冰求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三顧茅廬》等勤奮好學、盡孝報國的情景劇節目精彩紛呈,觀眾掌聲不斷。
據了解,大賽歷時兩個月,來自縣城的各中小學校60余名少年兒童報名參賽。此次才藝大賽旨在為分宜縣少兒量身打造了一個才藝展示平台,同時還展示出少兒的健康活潑、積極向上、傳承經典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少兒的暑期文化生活。
(分宜縣文廣新局 袁建兵)
枯木逢春的水北採茶戲
要問水北人最愛的文化大餐是什麼?無疑是採茶戲。在新余,也許沒有幾個鄉鎮的文化站像水北鎮綜合文化站一樣,有一個可以容納900人的影劇院。30年的時光,記錄了這個影劇院的新舊變遷,也見證著”戲曲之鄉”水北鄉村文化——採茶劇的由興到衰再到復蘇。
曾經,水北是遠近聞名的“戲曲之鄉”,水北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全省“百強文化站”,在水北鎮,每個自然村都有一支文藝宣傳隊,一到雙休節假日便搭建 好舞台,表演村民們最愛的採茶戲……說起上世紀70、80年代,今年59歲的水北鎮文化站站長簡相根仍記憶猶新,“那時基本的物質生活剛剛得到保障,精神 生活開始萌芽,採茶戲非常跑火。隻不過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鄉村文化逐漸沒落,採茶戲也江河日下。”簡相根說,1991年他接手文化站的時候,不僅沒 人管,除了1985年建成的破舊影劇院,其他硬件設施也是一片空白。
水北鎮也許是很多傳統文化大鄉的縮影之一。然而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簡相根發現,不怎麼被人“待見”的採茶戲這兩年又有了“枯木逢春”的苗 頭。“文化站積極協調,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投資了40萬元維修文化站影劇院,成立了三個劇團,由政府出資送戲下鄉,巡回演出,沒想到採茶戲非常受老表們的 歡迎。”簡相根說,這道文化大餐一端出去,不少嘗到“味道”的村民們不再滿足政府配送的“標准餐”,紛紛要求“加餐”,自費掏腰包請採茶劇團演出。正因為 政府的”引血”,讓曾經被邊緣化的採茶戲重新登上主流舞台,生出了“造血”功能,重新恢復了生機。
今年77歲的敖雲初正是一位水北採茶戲的“老戲骨”,瘦、精干,臉上的皺紋如刀刻一般。他的採茶劇團共有20多名成員,都是水北人,常常在文化站排 練,不論是老戲——《文武狀元》《賣崽記》還是他們自編自導的原創採茶劇——《宅基地》《無事生非》,對這些講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故事,他都津津樂道。 “姜還是老的辣!”當我問起水北採茶戲的特色時,敖雲初毫不“謙虛”地告訴我,水北的採茶戲從未有過斷層,都是一代代的老人們口口相傳,一輩輩傳承下來的。
一說起這個,敖雲初和他的成員現場來一段“雙桂圖”,雖然沒有涂脂抹粉,沒有戲服頭飾,起身、起范、起勢,舉手投足的架勢絲毫不遜色於舞台表演。刀 刻般的皺紋,昂首挺胸的起范,臉上夸張的表情……一時間,我這個對採茶戲基本無感的80後,竟然也有些被這種“下裡巴人”的藝術形式所感染,扎根於大眾百 姓的土壤中的採茶戲,竟然也這般深入淺出,扎實生動。
是什麼讓水北採茶戲枯木逢春?我想,因為有敖雲初這樣一直堅持的民間藝人,有簡相根這樣一直挂心的工作人員,更因為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 扶持,讓原本在混凝土和鋼筋裹挾中被邊緣化的鄉村文化重新登上舞台煥發青春,讓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站成為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的場所。同樣,扎根於大眾 土壤,弘揚真善美的公共文化服務,也將孵化出更多鄉村文明的美麗來。
(新余日報社 陳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