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 > 專家解讀
專家解讀
李冰:絲路文化的歷史傳承
發布時間:2017-09-30 09:22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2017-09-30

    絲綢之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承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交流的智慧與情感,更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創作源泉。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人心,作為中華文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絲路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和更重要的地位。從歷史來看,絲綢之路存在時間長達2000年,涉及陸路與海路,可謂地球上路線最長、地理最復雜的交通路線網。而“絲綢之路”所承載的意義,則遠遠超越“路”的地理范疇和“絲綢”的物質范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絲路為我們帶來的精神財富與文化啟迪。

  從物質豐富到文化多樣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國》一書中使用“絲綢之路”的詞語。自此,這條聯通中國與世界的大道以這樣一個美麗的名字,鐫刻進歷史的書卷中。早期的絲綢之路主要是為方便沿途各國互通有無。到漢唐時達到鼎盛,無數商賈攜帶香料、藥物等來到中國,又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陸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首選,鄭和下西洋後,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

  數千年來,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學術考察者等在這條“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道路上來來往往,通商、旅行、互動,在推動物質交流豐富性的同時,帶來了文化交流的多樣性。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歷法、醫藥陸續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從這裡開始走向世界。不論是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還是七下西洋的鄭和,他們的故事都與絲路密不可分。而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出土文物,則是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者。以至於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這樣感慨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隻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此外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自敦煌至喀什的環塔克拉瑪干古代文明區,此外再沒有第二個。”

  從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 

  作為多種文化的混合體,絲路文化依托於文化交流的實際過程,產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豐碩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不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感慨,還是木卡姆樂曲的悠揚,都讓人們對絲路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幾千年來,那些行走於絲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經歷的悲歡離合,都通過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種藝術形式記錄下來。以騎毛驢的阿凡提為例,他機智、幽默,愛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亞、中東乃至東歐的文藝作品中找到。盡管在不同文化裡他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發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來自於絲路。

  依托於絲路而產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與交流,又極大地刺激了藝術家與大眾的想象力和創新激情。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的山水底襯,酷似中國山水畫中朦朧而有層次的泉石意境;英國山水畫大家康斯保羅的杰作《綠野長橋》洒脫出塵,一如江南的旖旎風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著他對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這些哲理詩組成了中西文學在19世紀初的共鳴。

  各國文化在絲路交流碰撞後誕生了諸多藝術成果,其生命力有時甚至比在原生地還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文化融合,並在交融過程中對中原地區的音樂美術、工藝建筑等產生深遠影響;而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到歐洲後,受到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為百科全書派中激烈的無神論者或自然神論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間,國與國之間,因絲路使彼此的血液與基因交融起來,逐漸形成了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從文化創新到藝術傳播 

  在歷史洪流中,絲綢之路不但沒有隨時間消失,反而一次次煥發出新光彩。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絲綢之路研究計劃”並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2014年6月,由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線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創新傳播的見證處處可見:陝西省彬縣大佛寺石窟用阿彌陀佛取代釋迦牟尼形象,展現了佛教東傳至中原後的中國化;新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展現城市文化、建筑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傳播;位於哈薩克斯坦的阿克亞塔斯遺址帶有中東建筑傳統風格,是跨文化傳播的有力證明;吉爾吉斯斯坦的新城則融合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國文化,記錄了那段輝煌的絲路歲月。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在各國尋求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中,絲綢之路和絲路文化被時代賦予新的使命。在這條熔鑄古今的大路上,文藝工作者用新穎的文藝作品和創新的交流合作手段充當推動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大唐玄奘》《天將雄獅》直面絲路故事,《美人魚》《長城》從中國走向世界,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感動中國觀眾,一系列以絲路為主題的國際影視節展、論壇加強著對話合作。

  這些耀眼的成果均源自絲綢之路上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吸引、文化共生:絲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區,跨越不同宗教和種族,跨越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華文明,也不斷吸取來自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內化為自身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中國故事,感知中國夢,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合作與交融譜寫著新的篇章。

作者:李冰,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