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北京
北京
北京東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不斷升級
發布時間:2022-07-15 10:4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朱雪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7-15

   

  “美後肆時”景山市民文化中心 

   

   

  27院兒文化活動 

   

   

  角樓圖書館   張傳東 攝 

   

   史家胡同博物館 

  美後肆時、角樓圖書館、27院兒、胡同博物館……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利用騰退空間、引入社會資源,打造文化服務新場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展現了公共文化社會化運營創新的典型案例。

  日前,《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全過程管理辦法》(簡稱《全過程管理辦法》)政策發布會圓滿舉辦。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北京市東城區相關領導及部門、社會化運營承接單位代表及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

  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是我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立足國家社會化運營發展新趨勢、新變化和新要求,結合區域實際,此次北京市東城區編制出台的《全過程管理辦法》,樹立了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全過程管理、創新性發展的標杆,鮮明體現了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創新發展實踐的特點,為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引領示范。

  社會化運營的東城探索與實踐

  北京市東城區是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在示范區創新發展過程中,東城區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東城區推動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1.0、2.0、3.0的模式版本演進,構建了完善的政策體系、購買機制,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脈絡和發展成果,在激活社會力量、豐富服務內容、變革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效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4年至2016年,東城區出台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指導意見,通過崗位購買配齊社區文化組織員﹔購買專業院團、劇場演出票,讓百姓免費走進高雅藝術殿堂﹔採取與悠貝教育機構合作,在東總布分館免費提供少兒繪本專業服務﹔採取民營公助、市場補充的運營模式,在體育館路建設皮卡書屋﹔通過設立每年500萬元社會單位開放引導專項經費,推動轄區單位禮堂、體育場等場地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扶持蓬蒿劇場內設置居民電子閱覽室,三聯韜奮書店設置24小時不打烊公益坐席等。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1.0版本通過扶持與項目合作,拓展了公益服務內容,改善了文化活動空間,用創新共贏、協作發展的“杠杆”去撬動社會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設,對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2.0版本,2016年至2018年,東城區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辦法、目錄清單、經費標准,推動政府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有力推動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通過調整文化財政經費使用方向,3年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實施政府採購程序引入社會化力量開展專業化運營,逐步覆蓋10個街道公共文化設施。街道、社區場館周開放時間分別達到72小時、56小時,錯時開放的要求得到落地,每個街道文體中心全年舉辦文化活動(培訓)760余場次,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由廣覆蓋轉向高效能。結合空間騰退與城市更新,引入社會主體進行創意、運營,催生了“最北京”特色的角樓圖書館、27院兒社區活力空間。

  角樓圖書館原是北京外城東南角樓,2017年修復後的角樓作為一家展示北京特色文化的公共圖書館對公眾免費開放。角樓圖書館採取混合制管理運營模式,即日常管理及借閱服務納入總分館體系由東城區第二圖書館負責,全民閱讀活動的策劃實施及品牌推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社會組織運營。角樓圖書館以閱讀與傳承老北京文化相疊加的全新理念,打造成為一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結合的文化地標。開館以來,共舉辦千余場文化活動,進館人數達20萬,同時擁有線上粉絲18萬人。

  27院兒作為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是東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與空間騰退,引入社會組織創意運營社區騰退空間,為社區居民打造的提供公共服務的新空間。改造升級的27院兒涵蓋戲劇、舞蹈、音樂現場、藝術展覽、文學、沙龍、工作坊等10個藝術化的獨立空間,成為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公共空間。

  2018年至2020年,東城區在梳理各級相關政策、開展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北京市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指導意見(試行)》。指導意見將社會化運營委托合同期最長延至3年,增設滿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之外的延伸類服務內容,明確了委托主體與承接主體更加靈活的合作方式。2020年,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的正式開放,標志著3.0版本的實踐落地,景山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又名“美後肆時”,是美術館後街地鐵8號線工程騰退後新建落成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場館,總建筑面積5411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面積最大的街道級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下,街道與運營方簽訂協議,每年開展文化活動1098場以上,每年實現直接參與活動者超3萬人次。美後肆時服務面向各年齡群體,可提供分時段、定制化文化體驗內容,市民文藝社團、文體組織都可以來這裡創作、排練、展演,成為居民文化生活社區和百姓的文藝秀場與文化之家。

  3.0版本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和優質化、個性化的文化服務結合,公共文化服務的免費提供與優惠提供並舉,從而更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活力,更好滿足群眾文化新需求新期待。

  “1+6”的《全過程管理辦法》

  2021年,東城區深入把握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結合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實踐,圍繞“選—用—管—培”四個環節,形成以全過程管理為牽引的“1+6”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制度體系,“1”指《全過程管理辦法》﹔“6”指與之配套的6個文件,明確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管理運營承接主體的資質條件﹔提出政府採購社會化管理運營承接主體的評價辦法,並擬定了示范性合同文本﹔細化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標准﹔制定了具有創新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優惠收費服務指南﹔構建對承接主體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辦法及指標體系﹔建立了對社會化承接主體的引導扶持政策和機制。以上問題的解決,對於全國在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面具有突破性和示范引領作用。特別是優惠收費服務內容、流程和定價方式、收益計算、收益分配等內容的設計,推動社會化運營自我“造血”發展。

  東城區《全過程管理辦法》政策文件首次建立了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的樣板,對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的職責分工、承接主體的遴選標准和方式、服務規范及要求、績效考核與管理、文化類社會組織的扶持與培育等全方位、全要素、全鏈條事項做出了規范,以系統化思維引領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創新發展實踐。

  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不僅改變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而且落實和強化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上的主體責任。《全過程管理辦法》政策文件確保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標准不攀高、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的要求不因實施社會化運營而打折扣,東城區為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外包”環境下落實和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做出了示范。

  東城區在社會化運營的探索和實踐方面堅持全方位統籌、全要素兼顧、全過程覆蓋、全鏈條設計的思路,《全過程管理辦法》政策文件通過“選—用—管—培”全過程管理閉環,促進了社會化運營全流程管理鏈條的有效銜接及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防范了公共文化設施運營風險,切實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效能。

  近年來,東城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率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普惠性優惠收費機制探索,在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免費提供的基礎上,發展普惠性、低收費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所期待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過程管理辦法》政策文件中的公共文化設施優惠收費服務指南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優惠有標准、質量有保障、內容有監管”的創新思路,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形成了創造性突破。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是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格局。《全過程管理辦法》的發布,是東城區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又一項創新舉措,標志著東城區社會化運營工作已經升級到4.0階段,開啟了首善之區公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篇章。(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