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廣東“三個堅持”提升藝術精品創作和文藝演出質量
發布時間:2018-06-06 09:35 來源:廣東省文化廳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廣東省文化廳 2018-06-06

  近年來,廣東積極落實推進黨的十九大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號召,堅持人民性、現實性、獨創性,不斷推進藝術創作和文藝演出高質量。

  堅持人民性。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突出廣東優勢,整合文化資源,抓好嶺南特色歷史文化、“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近現代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點題材,以觀眾喜不喜愛、歡不歡迎為創作出發點,認真組織專家論證,做好文藝作品的策劃立項工作,多次組織劇作家深入民間和基層進行創作採風,推出舞劇《沙灣往事》、民族交響套曲《絲路粵韻》、粵劇《夢﹒紅船》、音樂劇《烽火﹒冼星海》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舞台精品力作,形成了良好的創作勢頭。二是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經過多年發展,廣東已形成了省藝術節、現代舞周、二沙島戶外音樂季、國際青年音樂周等多個省直藝術單位承辦的重要惠民品牌項目。各地市在藝術品牌建設方面也成效突出。既有廣州藝術節、羊城國際粵劇節、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深圳文博會藝術節、中國設計大展(深圳)、中國國際馬戲節(珠海)、中國﹒東莞音樂劇節等一批高規格藝術交流平台,又有“魅力佛山﹒四季情韻”“潮劇大觀園﹒周五有戲”“客都藝韻”等一批廣接“地氣”的演藝惠民服務品牌。這些品牌活動在塑造當地文化形象、推動文化惠民、激勵藝術發展等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其影響力也日趨廣泛。

  堅持現實性。堅持以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為突破,提高創作生產組織化程度,優化扶持的環節和方式,努力推動現實題材文藝創作生產。一是完善現實題材創作機制。遵循藝術創作生產規律,結合廣東舞台藝術創作組織工作實際,以每三年為一個周期,提升現實題材創作工作的組織化程度,形成兼顧目標管理需要和生產周期規律的創作管理機制,做好三年創作生產規劃:第一年為培育期,第二年為拓展期,第三年為整固期,形成人才、劇本、作品的良性循環,不斷夯實現實題材創作的基礎。二是實施“現實題材專題創作計劃”。結合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節點,引導劇作家關注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所取得的成就,以廣東現當代題材為內容進行創作,打造4部具有廣東特色、體現廣東改革開放40年成果的舞台藝術精品。三是實施“主旋律歌曲創作工作計劃”。邀請省內外具有較強實力的詞、曲作者委約創作主旋律歌曲,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全國人民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推出3首主旋律歌曲。

  堅持獨創性。一是積極推進藝術生產“三條線”建設。進一步加強劇目創作生產的科學統籌管理,以“復排、演出經典劇節目”“大力推廣演出當紅流行劇節目”“創排、演出新創劇節目”三方面工作協同推進為抓手,做好劇目的滾動式生產,出作品、出人才,推動廣東省演出市場的多樣化發展。二是創新打造“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活動品牌。從2018年起,採取省直文藝院團與廳屬劇院“結對子”的形式,整合省直藝術院團優秀演出資源,在固定時間段進行集中展演,同時也邀請省內外部分特色藝術院團參加展演,旨在打造推動省直院團藝術創作、集聚優秀文藝作品、引導全省演藝產業發展、實施文藝惠民活動的重要平台。三是推動不同文化領域的跨界融合。跨界、融合、協作是當今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形式為內容服務,現代高科技的表現手段、跨領域的拼接組合、新興藝術門類與傳統藝術品種的聯動,都會為舞台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中,廣東注重指導藝術院團積極進行藝術創新,打破傳統范式,豐富文藝樣態,不斷拓寬文藝表現形式,增強現實題材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互聯網+戲曲”“戲曲+電影”“舞台藝術+數字文產”等新型融合模式,通過在線直播及演出、劇院現場系列等方式,線上對線下進行補充,有效突破現有劇院觀眾體量的限制,延長擴展演出的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