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西
江西
景德鎮陶瓷非遺傳承的守正與創新
發布時間:2023-07-21 09:2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7-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具有歷史、科學、藝術、民俗和旅游的多重價值,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域和民族歷史文化的真實見證。本世紀初,我國陸續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非遺,在此背景下,作為非遺保護主體之一的非遺傳承人制度應運而生。非遺保護制度下孕育而生的非遺傳承人,其身份有些模糊,他們在匠人、民間藝人和藝術家等多重身份之間轉換。對非遺的原真性保護與傳承是非遺傳承人的首要任務,創新則是擺在多數手藝人面前的重要題目。非遺傳承人在堅守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技藝的同時,其藝術性和創造性當如何取舍,其身份又該如何定位,是刻板沿襲還是大膽創新?這是長期困擾我國非遺傳承人的難題。作為陶瓷制作技藝主體的非遺傳承人,他們技術精湛,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界。隻有以“技”為基礎,如“庖丁解牛”一般,將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手由心變,才能由技入藝,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才能,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篤實守正,秉持工匠精神 

  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講:“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乃是針砭時弊,強調要恪守正道。“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規律,還包含正確理論。“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篤實守正,就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持自我初心。這是非遺傳承人需堅持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積極秉承工匠精神,才能延續歷史給我們留下的資源和文脈。

  在我國,工匠精神既包含著孜孜不倦、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還包含著追求道器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強調“器以載道”以及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正如庄子所雲:“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工匠精神貫穿我國非遺傳承人從事技藝傳承的始終,他們之所以能被授予非遺傳承人的榮譽,也正是由於他們長期不怕寂寞,堅持不懈地專注於自身領域。非遺傳承人是手工藝人的杰出代表,他們需要秉承工匠精神,延續我國的傳統文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工序復雜,分工極為細致,所謂“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這72道工序裡面,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5道工序,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工種,每個人都在自己所屬的領域裡不斷打磨,精益求精。陶瓷作品在這些匠人的手中,從泥巴成為素坯,經過裝飾,最後入窯燒制成為作品,凝聚著一位位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匠心,最終使得這套傳統手工成型工藝得以延續。在非遺的其他項目裡,更需對自身技藝不斷雕琢,以追求技藝的成熟,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

  由技入道,先匠人後藝術家 

  南朝畫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聖人亙古至今通曉明白、與道相契。“含道映物”是說包含大道的原理,映現萬物的規律。“澄懷味象”就是審美主體以清澄純淨的情懷去感受、體驗審美對象所包含的情趣和生命精神。巧妙高明的山水畫創作者將其把握的形而上的“道”寓寄於繪畫之中,作畫者便可稱得上“技進乎道”了。陶瓷非遺傳承人創作一件陶瓷作品也是如此,他們需保持本真和童心(人的自然),以契合客體(對象)的本真(物的自然),藝術創作才能“技進乎道”。

  庖丁解牛的故事影響了很多藝術家,庖丁是解牛而不是殺牛,他的思想不止停留在勤勤懇懇做好一件事的層面,而是進階到更高級的精神層面,做到精益求精,突破穩中求精,進入到由技入道的境界。同樣,匠人如果不想隻停留在滿足於勤勤懇懇做好一件作品的技藝層面,而是進化到更高級的精神境界層面,就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甚至突破創新,這就是“由技入道”——從掌握技法入手,提高全面修養,繼而進行藝術性創造才能的充分發揮。

  要做一名合格的非遺傳承人,首先應做一位合格的匠人,專注於自身領域,不斷改善工藝,不斷雕琢自己,老老實實地將自己的手藝做好、做精。在此基礎上,才能技藝相融,發揮自身的審美創造力。匠人的價值在於技巧,這點無可厚非,但絕不僅僅在於技巧。若沒有藝術家一樣的巧思和妙思,非遺作品絕不會呈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齊白石曾經對一位民間工匠說:“你是匠人,我也是匠人,我就喜歡匠人,你在手藝上是有研究,因為我是個木匠,深知匠人手藝之可貴。”齊白石早年做木匠時,擅長精雕細琢,在他晚年畫蝦的時候也是一樣,多觀察、多鑽研,不斷改進畫蝦的要領,如匠人一樣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才取得了藝術上的非凡成就,成為一代名家。

  以技為刃,大膽創新 

  一是技術上的創新。熟練的技藝、技巧是非遺傳承人在技術層面所必備的條件,沒有至臻至美的技藝為突破的武器,就無法創新。歷史實踐經驗證明,每一次技術上的革新,都能夠有效推動藝術的發展,陶瓷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也不例外。例如,已被列入景德鎮非遺項目的“柴燒”技藝早在古代就已經成熟,但它的成品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在於難以人為控制,每個過程都需要匠人用心把關,燒成的次品較多,成品較少,尤其是精品極少。傳統“柴燒”技藝在燒制陶坯時,為了追求成品表面顏色均勻之美,將坯體置於匣缽之中,使之與木灰隔開。而到了現代,審美方式的轉變讓人們更願意去追求“柴燒”的自然釉色之美。因此,在“柴燒”時人為地對陶坯不挂釉、不用匣缽覆蓋,使燒出來的器物產生質朴、古拙之美。這種對技術的創新性運用,不僅能夠使作品質朴、渾厚,呈現出回歸自然的原始之美,還大大提高了陶瓷的成品率。

  二是裝飾題材上的創新。裝飾題材上的創新在青花、粉彩、古彩、墨彩等景德鎮陶瓷非遺項目中尤為適用。陶瓷繪畫凝聚了非遺傳承人的藝術審美情趣,並通過一定的技法呈現於陶瓷作品上。在繪畫裝飾題材上,傳承人不故步自封,保持勇於嘗試的精神,大膽進行突破變革。例如,一些藝術家的瓷畫作品,就不拘泥於傳統的植物、動物、歷史人物、傳奇故事等題材,構圖上大面積的暈染抽象地表現了一些內在意向——即非寫實的風景,這種抽象的意味顯得作品既虛幻又流動,將傳統中國美學中詩與畫的精神融匯在畫面當中。這種創新性的繪畫方式對景德鎮陶瓷非遺項目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是材料工藝上的創新。材料和工藝上的突破,能夠給陶瓷非遺注入鮮活的生命力。以“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顏色釉燒制)”項目為例,其傳承人鄧希平就憑借著自己對顏色釉的執著和創新精神,在讓許多失傳工藝得到恢復的同時,創造出許多新的釉料品種,被譽為中國的“顏色釉女王”。顏色釉的創新離不開傳承人鄧希平無數次的埋頭實驗和不斷鑽研,經過不懈努力,她研究的“窯變釉裡藏花”生產工藝,創造出了“鳳凰衣釉”“羽毛絲釉”“彩虹釉”等一系列全新的窯變釉,為陶瓷裝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開辟了陶瓷窯變藝術創作的新天地,讓我國窯變技藝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見,熱衷於對材料與工藝的創新性實驗,是非遺傳承人突破自我的匠人本色。

  四是技藝融入當代生活。非遺是具有多樣性、地域性的傳統文化,傳承人不應隻是固守傳統、一成不變地進行保護與承襲,還應該將其融入當代生活中實現“活態”傳承。無論是陶藝家還是匠人,其創造力都由“器”來表現。將傳統非遺之“器”所代表的精良技術注入當代藝術和當代審美,融入當代生活,才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在世界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這種轉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其中,利用傳統非遺文化資源,鼓勵傳承人不忘初心、不失其本的前提下,適度開發,為非遺項目注入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元素,走非遺文創產品、非遺衍生品之路,讓陶瓷文化創意產品裝點我們的生活,這也是非遺實現傳承保護與創新的重要途徑。(曹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