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西
江西
江西婺源:增強傳統村落內生發展動力
發布時間:2023-08-10 09:5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8-10

  日前,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公布了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江西省婺源縣等35個縣(市、區、旗)位列其中。這些地區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原則,連點串線成片確定保護利用實施區域,明確區域內村落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增強傳統村落內生發展動力,實現資源規模化、多樣化,為當地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積累了經驗。

  近年來,江西婺源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勇當綠色崛起先鋒”戰略定位,通過發展旅游來保護與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在適度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既留住了美麗鄉愁,也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尊重村民生活方式 

  形成“晒秋”農俗景觀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園。”婺源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轄16個鄉(鎮)、1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目前,婺源共有精品景區30多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13個,4A級以上旅游景區數量居全國縣級之最。婺源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局長方良福介紹,婺源從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山區發展成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全國知名旅游勝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婺源之路”,先後獲得中國旅游強縣、全國旅游標准化示范縣、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文化與生態旅游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春踏阡陌賞黃花,夏行梯田映黛瓦,秋拾豐收染紅楓,冬登嶺頭共雲霞。”位於婺源縣江灣鎮的篁嶺村已有500多年歷史,是典型的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梯田疊翠鋪綠,村庄聚氣巢雲,被稱為“梯雲人家”。“地無三尺平”的特色曾給生活在篁嶺村的村民帶來不便,一度讓村子變為空心村。

  為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保護民俗村落資源,多年來,婺源縣對篁嶺村進行保護性開發,失修倒塌的宗祠得以重新矗立、破敗的老屋得以修舊如舊、衰落的農舍得以恢復改造,村民在自家屋頂晒農作物的傳統,也逐漸形成全國聞名的“晒秋”農俗景觀,成為篁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號,每年吸引著大批畫家、攝影家前去創作,村民年人均收入從旅游開發前的3500元提升到5萬多元。

  “‘晒秋’與篁嶺村的地形、建筑等融為一體,這頗具特色的景觀像是自然形成的,又像是經過設計的,給人一種‘接地氣’的高級感。”來自四川成都的游客林帆說。前不久,篁嶺推出尋味鄉俗鄉愁、探訪奇妙夏夜、日游清涼勝地、夜宿崖上古村4個夏季旅游主題活動,打造獨特的篁嶺鄉村夏夜體驗之旅,吸引游客夜宿篁嶺。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篁嶺採用“觀光與度假並重、門票與經營復合”的模式,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游會展等綜合配套型轉變,著重開發旅游產業特色項目,打造美術攝影及影視創作基地、農家民俗生活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藝及鄉村奇妙夜等項目,將篁嶺村打造成獨具民俗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村落樣板。

  保護利用古建筑 打造“古宅民宿”IP 

  在已成功打造“油菜花海”“晒秋賞楓”等鄉村旅游IP的基礎上,婺源不斷挖掘鄉俗、鄉景、鄉味、鄉宿內涵,形成“古宅民宿”IP,營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鄉村美好生活意境,吸引更多人在篁嶺的鄉宿、山野、田園中體驗鄉村慢生活。

  在已有800余年歷史的思口鎮思溪延村,將軍府(福綏堂)、七葉衍祥、積微山舍、明訓別院、王家徽院、花田溪、西沖院、西府隱居等古宅民宿各具特色,游客可在此體驗非遺項目、品鑒美食美酒、寫生創作等,在詩意盎然的古村落觸摸歷史的痕跡、感受鄉村慢時光。

  2022年,為打造民宿服務供應鏈,推進婺源民宿發展機制改革,婺源出台《加快推進民宿服務供應鏈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婺源縣“鄉宿貸”工作方案》,優化整合全縣民宿產業資源和服務功能,成立由縣國有旅游企業牽頭的統一管理運營服務平台“宿小二”。

  “把整個縣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大景區來打造,實施‘旅游+’戰略,大力發展古宅民宿產業,打造了然塢、西坡、青普水岸邊等一批小而精的民宿,形成了‘白+黑’‘旅+居’‘游+學’‘動+靜’等新業態,成為婺源旅游新熱點。”方良福說,如今,婺源厚塘庄園、花田溪、將軍府、明訓堂、曉起攬月等600余家精品民宿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集群效應,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30余家,平均每家投資1000萬元以上﹔百幢以上的民宿集群2處,到婺源參觀體驗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間接帶動2萬余人就業。

  依托古村氣質 開辟寫生勝地 

  近年來,婺源深入挖掘名人文化、徽州村落文化、影視文化、非遺文化,推出了制硯、制茶、制墨等10余項研學產品,《原鄉》《歡樂頌》等400余部影視劇在婺源取景,每年吸引研學游客200萬人次、攝影愛好者50多萬人次、寫生人員10萬人次,婺源成為全國知名的寫生基地、攝影基地、影視基地、研學基地。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走進秋口鎮李坑古村,青山之間,小橋、流水、人家﹔雲影之下,粉牆、青磚、黛瓦,溪邊的古樹搭出一片蔭涼,水中幾隻竹排就像隨意潑上去的墨點,詮釋著水鄉的情致。李坑是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取景地,其“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景觀,每年吸引著大批寫生、研學者聚集於此。

  “正值暑假,村裡迎來了大批藝術創作者前去寫生,這裡的一磚一瓦是他們眼裡的素材,他們也成了村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李坑古村風景區相關負責人說,徽派風格建筑和古村落是婺源文化的重要載體,李坑古村的古建筑完好地矗立在山水間,整個村子宛如一幅水墨畫,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讓李坑古村成為廣受歡迎的寫生勝地。

  寫生帶動了李坑古村的鄉村旅游發展,使旅游成為推動村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帶領更多村民參與旅游發展、共享旅游紅利。在李坑古村,2000年全村有近400人外出打工,佔村人口的1/2。2016年後,大部分村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業,還吸引了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實現了從“勞務輸出”向“勞務輸入”的轉變。(劉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