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西
江西
原生民歌唱起來 旅游情境美起來
發布時間:2023-12-07 08:56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12-07
  黃河邊的勞動號子、高山中的嘹亮山歌、草原上的悠揚呼麥、山野田間的輕快茶歌……全國近400位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齊聚江西,在贛鄱大地唱響來自各地區、各民族的古老歌聲,讓觀眾體驗了一場“最炫民族風”。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承辦的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在江西上饒、贛州、鷹潭舉辦。中國原生民歌節每兩年舉辦一屆,有力促進了我國傳統民歌的傳承傳播,展示舉辦地文旅資源,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豐富民歌節的表現形式,增強觀賞性和吸引力,今年首次嘗試增加傳統器樂類非遺項目展示。
  民歌魅力直抵人心
  本屆民歌節以“唱響原生民歌 譜寫時代華章”為主題,在上饒市婺源縣、鷹潭市龍虎山景區、贛州市龍南市舉辦了開閉幕式、6場集中展演、11場走基層巡演和1場專題研討會,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我很喜歡內蒙古呼麥,聽說呼麥特別難學。在民歌節上,我聽到了呼麥,這和平時在電視上聽到的感覺很不一樣,震撼人心。”正在婺源旅游的游客滿一飛說。
  “我身上這件魚皮衣是我們赫哲族特有的服飾,其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尤忠美告訴記者,這次穿著魚皮衣把赫哲族民歌《赫哲人生活比蜜甜》帶到江西十分開心。
  在鷹潭,那坡壯族民歌《壯美春江水》、藏族拉伊《吉祥藏北》,以飽含民族風情的曲調贏得陣陣掌聲。
  “我帶著孩子在龍虎山游玩,近距離聆聽了古老的民歌,不僅有我們當地的畬族山歌,還有來自山西的晉北鼓吹,太精彩了。”鷹潭市民謝女士說。
  “中國原生民歌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龍南市委書記鐘旭輝說,中國原生民歌節搭建了原生民歌、傳統器樂展示、交流、弘揚的平台。為期5天的活動展示了傳統藝術的魅力,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旅融合旺了人氣
  民歌節期間,近400位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組成文藝小分隊,走進鄉村、社區、景區等,開展民歌走基層巡演,為群眾放歌。
  “配合民歌節,我們對江灣景區梨子巷非遺一條街、非遺展示館、篁嶺景區非遺夜游等文旅融合項目進行了提升優化。廣大市民游客走在景區,耳畔是陣陣民歌,還能體驗婺源茶藝、歙硯制作等非遺項目,收獲感滿滿。”婺源文化旅游集團負責人王暉介紹,按照文旅融合、非遺先行的思路,集團大力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如今,婺源多個景區實現了非遺傳承人常駐展示。
  在鷹潭龍虎山景區古越水街上,精湛的舞獅和民歌表演輪番上演,游客絡繹不絕,民歌節為這裡增添了熱度。
  在民歌節贛州展演現場,不僅有田歌、山歌、小調及吹奏樂、絲竹樂、鼓吹樂等傳統音樂類非遺展演,主辦方還設置了互動訪談環節。龍南市文化館三級研究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廖小鳳,豫章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黃劍敏分別介紹了客家山歌的發展歷程和傳承情況,面向廣大市民游客普及了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和《過山溜》歷史故事的由來,帶領市民游客走近贛南客家文化。
  “推動非遺進景區,可以在活態保護中傳承非遺,增強非遺可見度,服務當地旅游建設,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促進非遺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在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胡曉東看來,民歌節期間舉辦的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讓民歌煥發新活力,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非遺,拉近非遺與人民之間的距離,讓游客快速融入民歌語境中,產生對民歌的共鳴。
  保護傳承更有底氣
  在婺源江灣景區的古戲台上,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懷古》、興國客家山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嘉善田歌《搡水草》、酉陽民歌《酉陽啊啦調》、冀中笙管樂《翠竹帘》等多個節目上演,令游客感到既新鮮又驚喜。
  據悉,贛州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省級100人、市級309人、縣級147人。為了更好保護傳承非遺,近年來,贛州建成市縣兩級非遺館、專題館24個、非遺傳習所(點)219個、市級及以上非遺工坊31家。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婺源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組織文化工作組深入全縣100多個行政村開展普查工作,建立健全非遺數據庫。目前,我們普查到八大類72個非遺代表性項目,恢復了儺舞、抬閣、豆腐架、茶藝、板龍燈、花燈等一批項目。截至目前,婺源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41人。”婺源縣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施杰平介紹。
  龍南市客家民俗文化城是一棟20多米高的方形圍屋造型建筑,保留了小青瓦坡屋頂等客家建筑元素,古朴典雅。“建筑外形彷關西新圍、內庭融合燕翼圍走馬廊、呈現回字圍屋造型的主會場內,設置了世界客家非遺館、文化藝術品博覽館。”龍南市文化館館長李仲介紹,“民歌節在這裡舉辦期間,游客不僅能近距離了解客家民俗和技藝,感受濃郁的客家風情,還可以沉浸式體驗世界各地的客家非遺。”

  “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情緒情感的時候人們往往用歌唱來表達。56個民族的民歌都是生產生活的智慧,是無價的藝術瑰寶。”正如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青青所說,民歌節不僅展示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的成果,更傳承傳播了先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智慧以及勇敢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在民歌唱響的情境中,在游客們的歡聲笑語中,旅游的氛圍感濃了起來。(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