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內蒙古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圖書館讓古籍有自己的“身份證”
發布時間:2023-09-01 15: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9-0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為中華典籍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帶來了難得機遇。在古籍保護方面,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圖書館古籍文獻特藏室一探究竟。
  走進靜謐的古籍文獻特藏室,扑面而來的是書香混合著原木香的特殊味道,幾排書櫃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上面標有各類藏書書名及編號,裡面放置著7組密集書架,這裡有古籍特藏1.5萬余冊、善本200余冊。
  “我們全部採取密集排架方式存藏古籍,配備了古籍專用展櫃和樟木書櫃,採取了防火、防盜、防蟲、防塵、防潮等措施。”呼和浩特市圖書館館長張浩如談起館藏典籍,如數家珍。據介紹,該館所藏古籍文獻類目遍及經史子集叢各類,以清刻本、民國影印本和石印本為主,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末汲古閣刻本梁代蕭統編纂《文選》六十卷。此外,清代翻刻(明)胡正言輯的饾版套印本《十竹齋畫譜》是該館的特藏文獻之一,還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套1500冊﹔後經專家鑒定發現館內藏有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18冊為清拓本。在2015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共完成7999冊古籍普查。
  為了明確古籍的相關信息,呼和浩特市圖書館邀請專家學者對所藏古籍進行了多次研究鑒定。“呼和浩特市圖書館古籍工作開展得相對較好,存藏漢文古籍303種2808冊,少數民族古籍40種136冊,民國線裝書720種5191冊。”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何礪礱認為,呼和浩特市圖書館古籍收藏工作有兩大亮點:一是古籍收藏數量有新增,2020年該館接收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移交的古籍145件1162冊,其中《靜惕堂尺牘》國內存藏較少,比較珍貴﹔新增50冊滿文古籍,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古籍存藏種類。二是古籍修復工作持續開展,目前已修復古籍490葉。
  趙一鑫是呼和浩特市圖書館古籍文獻特藏室工作人員,也是目前該館唯一一位參加過國家級古籍培訓班的古籍修復師。她介紹,經過多年發展,圖書館已對所有古籍進行了分類登記、入檔等,後經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目前館內所有古籍均有自己的“身份證”,這為古籍後續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支撐和便利。
  在古籍收藏保護過程中,古籍修復工作的開展是最難的。趙一鑫說,修復古籍需要遵守“最少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對修復人員而言,首先得找到合適的紙張,其中用於修復的補紙為了更貼近古籍原本的顏色而進行染色是最難控制的,既要充分考慮後期的各項環境因素對紙張的影響,又要使染色後補上的紙張與古籍原色和諧,這樣修復出來的古籍還原度才高,也更具價值和意義。
  “找到紙張後,需要制定修復方案,進行破損記錄和拍照存檔。這項工作事無巨細,涵蓋的學科比較多,同時需要了解文獻本身的背景、版本、價值,需要准備染線、染紙,配置染料、熬制專用漿糊等,單是修復工序就有十幾道。”趙一鑫說,修復古籍需要不斷學習,呼和浩特市圖書館所藏古籍大部分每冊是50到80葉,根據受損程度,最短的修復花費了一周時間,最長的花費了10個月甚至更久。
  讓古籍走出“藏書閣”,發揮其最大價值是古籍工作的應有之義。這些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古籍數字化工作為人們更好保護和利用古籍提供了便利。而呼和浩特市的古籍數字化進程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
  “我們館的數字化工作是從2018年開始的,目前已對一部分古籍進行了數字化整理,整理方向是讓古籍能夠在網絡世界得到流通、互通。這幾年主要在做善本古籍的數字化,這項工作需要一定技術和設備支撐。在此過程中,因為要拿出古籍進行掃描等,為了防止一些年代久遠的古籍在搬運過程中出現新的損傷,我們每次都比較小心謹慎,所以古籍數字化工作進程也比較緩慢。”趙一鑫介紹。
  “希望能讓這些飽經歷史滄桑的古籍‘重獲新生’,真正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張浩如表示,呼和浩特市圖書館正在努力爭取資金、提高技術,加快推進古籍數字化進程。“我們希望讓公眾更多地感受我們內蒙古地區歷史典籍的文化魅力,讓人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這樣人們也會增強古籍保護意識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更多地學習了解歷史,更好地走向明天。”張浩如說。(王慧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