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寧夏
寧夏
寧夏吳忠市:深挖資源稟賦 為文旅高質量發展塑魂聚力
發布時間:2023-05-26 11: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5-26
  “群眾的心聲是我們創作的重要來源。每次演出結束都會認真傾聽觀眾的評價。我們希望用最好的精神面貌傳播吳忠市健康和諧的文明新風。”近日,一位正在寧夏吳忠市文化館排練廳裡排演節目的“文藝輕騎兵”表示,他們要堅持在基層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帶到群眾身邊,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吳忠市位於寧夏平原腹地,是寧夏沿黃河城市帶核心區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資源。“近年來,我們以創新發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以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作為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吳忠文旅高質量發展塑魂聚力。”吳忠市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麗紅說。
  創新融合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我們時常到公園散步,特別喜歡這裡的詩歌牆和詩歌走廊,品讀一首首充滿‘同心自信’的詩句和篇章,既陶冶情操,又能匯聚干勁。”在同心縣人民公園含飴弄孫的覃大爺說。同心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個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的縣,除詩歌主題公園外,還建設了“詩苑”,並結合棚戶區改造建設了詩歌一條街,為城市發展增添文化氣息。
  多年來,吳忠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內涵,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有效覆蓋和多元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實現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准化、均等化建設等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據介紹,近年來,吳忠市文化場館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已形成統一規劃、覆蓋城鄉、功能齊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硬件設施網絡。現有縣級以上文化館6個、圖書館6個、博物館14個,年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1000多場次、服務群眾350萬人次。其中,市圖書館開展活動、服務人次增加了30.3%,市文化館增加了31.9%,市博物館增加了34.7%,群眾平均每年參與各類文體活動逾300萬人次。吳忠市文化館館長吳靈說:“我們堅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資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務下移,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開展了‘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進鄉村’‘文藝輕騎兵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組織開展了流動文化服務基層、文化輔導員下基層等便民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提質增效。”
  創新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績顯著
  吳忠市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古跡星羅棋布。全市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060處,寧夏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黃河和寧夏首個世界級文化遺產,鴿子山遺址被評為“新時代百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現有同心清真大寺、董府、青銅峽一百零八塔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4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紅色文化遺址)57處。吳忠老醋釀制技藝、手抓羊肉制作技藝等7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八寶茶、道情等64個項目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124個項目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近年來,吳忠市搶抓長城、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推進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建設,加強黃河文化、革命文物、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全區率先頒布《吳忠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推出“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圖片展”線上展覽、“強國復興有我——‘傳承紅色基因﹒奔赴新征程’吳忠市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等活動。大力舉辦黃河金岸文化旅游節、早茶美食文化節、“5﹒18國際博物館日”、非遺美食購物節等活動,著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富民興業 文化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在文化傳承中孕育出的眾多吳忠“巧娘”,勾勒出愈加多彩的幸福生活。
  李夏音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巧兒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獲得自治區婦聯“巾幗建功標兵”、致富“女能手”等榮譽。近年來,李夏音不斷探索開展“非遺+扶貧”模式,向一萬多名婦女傳授了手工刺繡、編織、盤扣等技藝,並帶動2000多名失業、殘疾人等傳承刺繡技藝、發展指尖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吳忠市以傳承傳統工藝為重點,依托各類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傳承人,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打造了同心尕妹子、鹽池春雪、紅寺堡區非遺傳承基地、利通區巧兒刺繡、強家老醋5個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組織開展鄉村文化人才培訓20多期,培訓剪紙、刺繡等骨干人員500人次,培訓群眾1.5萬人次,讓傳統技藝成為就業增收的“金鑰匙”。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充分發揮文化立德鑄魂引領作用,大力推進黃河文化彰顯區建設,全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貢獻新的力量。”馬麗紅說。(黨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