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天津
天津
天津:堅持守正創新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
發布時間:2023-09-15 08: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9-15

  近年來,天津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整體性發展,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把握正確導向,服務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於2023年組織開展了大運河天津段沿線區域非遺項目調研,經過歷時5個多月的實地走訪,共梳理出天津市運河沿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89項,全面、系統地摸清了大運河天津段非遺項目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非遺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今後活態傳承發展等關鍵方向。

  促進京津冀非遺交流發展走深走實,天津市與北京市、河北省輪流舉辦六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展品的選擇和展覽的整體設計理念上均突破常規形式,活化了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指導各區因地制宜開展京津冀非遺交流活動,河西區舉辦了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遺創新創意大聯展,聚焦文化快閃、非遺展覽、活態體驗、跨界國潮、藝術空間、文化消費等主題,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

  壯大消費品牌,推動傳統工藝項目高質量發展

  作為近代重要的工商業大城市,天津的老字號數量在全國居於前列。天津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字號申報國家級和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搭建宣傳展示銷售平台支持傳統工藝傳承發展。2022年,根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天津市傳統工藝振興實施意見》,天津市第一批市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發布,包括楊柳青年畫、達仁堂、益德成10余家老字號項目,以及皮影雕刻、楊村糕干、天津葫蘆、楊柳青剪紙等涉農區非遺項目。鼓勵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提高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支持傳統工藝非遺項目參加首屆“天津禮物”評選,解決游客來天津“買什麼”的問題,在最終選出的94件產品中,有十八街麻花禮盒、泥人張民俗系列彩塑、楊柳青年畫﹒海河錦鯉文創產品等30多個非遺項目。推動傳統工藝產品生產、創新與鄉村旅游結合,寶坻區依托大鐘庄葫蘆小鎮,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天津葫蘆制作技藝為抓手,發展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積極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方法,陸續確定並公布了兩批共20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包括楊柳青畫社、達仁堂制藥廠、老美華鞋店等傳統工藝企業。

  多措並舉,積極推動非遺融入旅游空間

  天津開展了常態化非遺傳承展示體驗活動。在和平區五大道景區建立的“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面向大眾宣傳展示了全區非遺的深厚內涵﹔南開區古文化街設有多個非遺項目傳承和體驗場所﹔西青區楊柳青古鎮景區建立了年畫館、民俗文化館,集中展示了西青區獨特的年畫文化、大院文化和趕大營文化。

  各區結合自身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將非遺作為旅游線路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策劃、設計和宣傳,提升旅游服務中的文化體驗。如近兩年靜海區著力打造的“運河文化軸”精品文旅路線,包含了本區域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獨流老醋釀造技藝”。河北區利用大運河、海河串聯起意大利風情區、“天津之眼”摩天輪等眾多區內優質景觀,通過海河游船開展非遺體驗,邀請傳承人在游船上進行非遺面對面展示,進一步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拓展了休閑娛樂消費的新方向。2023年5月19日,天津市在薊州區黃崖關長城景區正關廣場舉辦了2023年“5﹒19中國旅游日”天津分會場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系列活動,其間開設了16個區非遺文創市集,組織游客觀太極拳表演和漢服、旗袍走秀等傳統文化活動。

  吸納高校力量,加強非遺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

  2022年,天津市開展了非遺研究基地的建設工作,命名了10個高校非遺研究基地。其中,天津大學“亞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中心”獲得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禮院士領銜的天津中醫藥大學及天津科技大學、天津體育學院均成立了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多所院校均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縱向科研課題,非遺研究力量雄厚。

  夯實數據基礎,開展調查研究和出版工作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市非遺保護中心持續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非遺普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文字、錄音、視頻等手段對非遺項目進行完整記錄,並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上設置了非遺數據庫鏈接,推動數據社會共享。進行傳承人記錄工作,先後完成了傳統戲劇與曲藝類15個項目70歲以上66人的口述錄制和約30萬字的編輯整理工作。完成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類46個項目79人的口述錄制,拍攝照片1.4萬余張,容量近200G,整理文字70萬余字。近年來,編輯出版了《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一、二、三卷)《駱玉笙年譜》《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柳青卷》等。